出于學習、傳承、發揚紅色精神的目的,6月26日上午,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踏尋二七星火,庚續紅色鄉音”紅色實踐團隊赴二七紀念塔和二七紀念堂參觀學習。
在城市的喧囂中,二七紀念塔靜靜矗立,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它不僅是鄭州的標志性建筑,更是一座承載著偉大革命精神的豐碑。6月26日,實踐團隊(組長:岳婧,組員:王喆尚國帥)一同走進二七紀念塔,探尋那段震撼人心的歷史,領悟永不磨滅的二七精神。
歷史的回響:于與紀念堂學習“二七”歷史 為了深刻學習二七精神,實踐團隊首先來到二七紀念堂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進行參觀學習。
[圖注:位于鄭州的二七紀念堂]
為了反抗注意封建軍閥的殘酷剝削與壓迫,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全線大罷工,這場大罷工如驚雷一般震撼整個中國,彰顯出中國工人階級強大的力量與堅定的斗爭決心,但卻被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殘酷鎮壓,制造出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二七紀念塔的誕生正是為了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這場偉大的罷工運動和英勇犧牲的烈士,它承載了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團結奮斗、一心向黨的愛國精神和追求正義、捍衛權益的奮斗精神,這些精神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寶貴財富,也激勵著后人傳承革命傳統,為社會進步和公平正義而努力。
[圖注:二七紀念堂的歷史記憶]
不朽的豐碑:走進二七紀念塔參觀文物
[圖注:矗立在鄭州二七廣場的二七紀念塔]
當踏入二七紀念塔,團隊成員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塔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圖片和文獻資料,生動地再現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全過程。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工人們艱苦的生活和堅定的抗爭;一件件銹跡斑斑的實物,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講解員深情的講述中,林祥謙面對敵人屠刀,寧死不屈,高呼“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的英勇形象仿佛就在眼前;施洋為了工人階級的利益,奔走呼號,最終慷慨就義的場景令人動容。這些革命先輩們用生命詮釋了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對正義和公平的不懈奮斗,他們的精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漫步在塔內,我們還能看到不同歷史時期鄭州的發展變遷。從一個被戰火洗禮的城市,到如今蓬勃發展的現代化都市,鄭州的蛻變見證了中國的崛起與騰飛。而二七精神,始終是這座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鄭州人勇往直前,拼搏奮進。
[圖注:二七紀念塔內的城市記憶]
時代的擔當:傳承二七精神
[圖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紀念雕塑]
如今,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早已告別了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但二七精神卻歷久彌新,永遠閃耀著光芒。它是堅定信仰的象征,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挑戰,都要堅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它是忠誠為民的體現,提醒我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它是敢于斗爭、勇于擔當的精神旗幟,鼓舞我們在面對困難和不公時,要敢于挺身而出,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它是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讓我們懂得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要無私付出,不計個人得失。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讓我們從二七精神中汲取力量,將其融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二七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讓二七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撰稿:王喆 尚國帥
攝影:岳婧 王喆 尚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