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驕陽似火,蟬鳴不絕于耳。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暑期三下鄉文明實踐隊”踏入了南昌縣榮景社區。他們此行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承紅色精神、關愛社區老年群體,更是為了積極響應“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把知識帶到基層,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把青年學子的理想與擔當落實到一件件細致的行動之中。
當天清晨,陽光透過樹葉斑駁灑落,社區小路顯得格外安靜。實踐隊的成員們早早抵達,在廣場一角布置起宣傳展板與資料桌,有的擺放宣傳冊與礦泉水,還有的忙著檢查拍攝器材,確保能夠完整記錄下每一個溫馨瞬間。隨著活動開始,社區的老人們陸續到來,牽著孫輩的手,步伐雖慢卻掩飾不住眼中的期待。現場氣氛逐漸熱烈起來,一種跨越代際的親切感在空氣中彌漫,讓炎熱的天氣也仿佛變得柔和。
“日常生活要記得監測血壓,飲食方面應當以清淡為主,少油少鹽,注意補水,避免中暑……”在健康科普環節,隊員們化身“健康小講師”,他們將書本上晦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接地氣的生活建議,講解方式生動而淺顯。老人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有人舉手提問:“夏天血壓波動大,怎樣在家里測得更準確?”“糖尿病人日常飲食該注意什么?”“天氣炎熱,老年人午后出門合適嗎?”隊員們不厭其煩地一一作答,還拿出隨身攜帶的血壓計,現場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細心的講解讓老人們頻頻點頭。
除了講授知識,隊員們也注意到細節中的關懷。有人在場邊幫老人整理椅子,確保他們坐得舒適,還有的在悄悄記錄下活動中的場景,為大家留下珍貴的回憶。隨著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一張張笑容洋溢的面龐被定格下來,既有老人們安心的微笑,也有孩子們天真的神情,還有青年學子眼神中的堅定與熱忱。這些畫面匯聚成一幅跨越年齡與身份的溫情圖景,成為這個夏天最動人的注腳。
在確認老人們滿意離場之后,隊員們發現還有充裕的時間,有人提議清理一下社區垃圾,于是隊員們自發分組,走進綠化帶、小廣場、樓道口,撿拾起被隨意丟棄的塑料瓶、食品包裝袋與煙頭等垃圾,并嚴格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的標準進行分類投放。夏日的烈日烘烤著大地,隊員們的衣襟很快被汗水浸濕,但沒有人抱怨退縮,反而干勁十足。
這一幕引來了不少居民的關注和贊許。在清掃過程中,志愿者們還不忘向老年居民宣傳環保理念,他們耐心講解垃圾分類的標準,手把手教老人如何區分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與其他垃圾,并協助社區更新垃圾分類指引牌,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通過這次活動,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微光”雖小,卻足以照亮人心,匯聚起來便能成就燎原之火。紅色精神不是一句停留在口頭的口號,而是可以通過一次次實際行動去傳承與延續的力量。在與社區居民的交流與共同行動中,他們堅定了將青春與理想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社會的信念,也理解了青年應當如何讓知識變成溫度,讓責任化為行動。
志愿服務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在于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橋梁,凝聚起社區發展的向心力。在養生科普活動中,志愿者們用專業與耐心,驅散了老年人對健康知識的迷茫;在撿垃圾活動里,他們用汗水與堅持,改善了社區的居住環境。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卻像一束束微光,溫暖著老年居民的心田,也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區落地生根。從健康知識的普及,到社區環境的清潔,從代際之間的真情交流,到青年內心的。
江西農業大學“微光實踐隊”的大學生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書寫擔當。他們所留下的,不只是汗水與足跡,更是一份跨越時間的情感與照亮未來的信念。社會在變遷,時代在更迭,但青年與老人、校園與社區、知識與行動,在這里匯聚成了一條鮮活的紐帶。青春雖短,卻能留下不滅的印跡;微光雖小,卻能點亮一個社區。
江西農業大學
供稿:楊善鈺 劉子歡 羅強
供圖:鐘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