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安順的云山屯,一項獨特而深遠的文化傳承實踐正在蓬勃生長。來自世界各大院校的青年志愿者跨越山海、齊聚于此,投身于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修繕與保護工作。他們與當地工匠并肩協作,以現代技術與傳統智慧相結合的方式,修復著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使這些承載著六百年屯堡歷史的建筑重新煥發生機。志愿者們的辛勤付出和尊重傳統的態度,深深打動了云山屯的村民,也贏得了他們由衷的贊譽。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舊州小學創新性地設立了地戲培訓基地,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日常教學。不同民族的學生——無論是漢族、苗族還是布依族——都踴躍加入地戲的學習隊伍。他們一起描畫臉譜、練習唱腔、操演身段,在古老的戲臺上演繹歷史故事,傳遞忠義精神。這一舉措,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技藝傳授,成為了一座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橋梁。
孩子們在學習地戲的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在朝夕相處的排練與表演中,潛移默化地建立了深厚而純真的民族情誼。他們學會的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包容、合作與彼此尊重的共同體意識。
云山屯與舊州小學的實踐,是從教育層面“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卓越探索。它既活態傳承了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地方經驗。這種以文化為紐帶、以教育為根基的融合模式,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當代社會的生動寫照,也為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復興路徑提供了寶貴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