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青年醫者聽擔當故事,承赤子之心傳奉獻精神——攀枝花學院醫學院“醫路同行”社會實踐
2025年7月7日,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攀枝花學院基礎醫學院星火知行社實踐隊走進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圍繞“共同富裕”以及“青年醫者的責任與擔當”主題,對本院青年醫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王子豪醫生與宋成勇醫生用樸實的話語講述了他們身著白衣的堅守與奉獻,其字里行間流淌的社會責任感與舍己為人的精神,讓我們每一位實踐隊員深受觸動。
王子豪醫生:以赤誠之心守護生命防線
“穿上白大褂那一刻,就知道肩上扛著的是生命的重量。”在住院部訪談會議室中,王醫生這樣說道。作為一名青年醫師,他自從醫以來始終扎根臨床一線,用真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訪談中,王醫生回憶起2022年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他連續近50天堅守崗位。“那會兒門診量激增,最多一天接診了110多位患者,防護服一穿就是8小時,渴了餓了都得忍著。”他笑著說,最難忘的是一位獨居老人發熱后情緒焦慮,他不僅耐心講解病情安慰老人情緒,還時刻關注老人動向,直到聯系上老人的子女才放心。那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醫生的職責不僅是治病,更要“治心”。
在日常工作中,王子豪醫生堅持“多問一句、多走一步”?剖依镆晃换加袊乐丶膊〉呢毨Щ颊咭蚪洕щy想放棄治療,他多次與醫保部門溝通,為患者爭取救助政策,還牽頭科室同事捐款補足了治療費用。“看著患者病情好轉,比什么都值。”他說這話時,眼里閃爍著真誠的光。
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到基層服務”時,王醫生沒有絲毫猶豫:“基層是最需要醫生的地方,特別是住在偏遠鄉村里的人看病很不容易,路程遠,資源短缺,醫療技術不佳。如果有機會,我想去鄉鎮衛生院,把我們科室的常見病診療技術帶過去,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這番話讓我們每一位實踐隊員都看到了青年醫者扎根基層的決心。
宋成勇醫生:用青春力量詮釋醫者擔當
“選擇當醫生,就是選擇了一種責任與奉獻的生活。”神經外科的青年醫生宋成勇,用這句話開啟了他的講述。同樣作為科室年輕的醫師,他以果敢利落的作風和沉穩可靠的態度,贏得了患者與同事的一致認可。
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他主動報名加入了醫院醫療隊。“當時沒想太多,就覺得年輕人就該沖在前面。”在醫院奮斗的兩個多月里,他不僅承擔著患者的診療工作,還主動承擔起夜班值守的任務。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患者因隔離情緒崩潰,宋醫生每天抽時間為她緩解情緒、聊天,用自己高考時的經歷幫他她緩解壓力。“小姑娘后來考上了醫學院,還特意給我寄了感謝信,說想成為像我一樣的醫生。”說到這里,宋成勇醫生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科室的工作充滿未知與挑戰,宋醫生卻樂在其中。神經外科手術往往耗時漫長,對醫生的體力與專注力是極大考驗。去年冬天,一位患有復雜腦膠質瘤的患者需要進行長達12小時的手術,宋成勇醫生作為主刀醫生,從清晨站到深夜,中途只靠幾口營養液維持體力。“開顱手術容不得半點差錯,哪怕再累,手也不能抖一下。”他回憶道,術后患者家屬送來錦旗時,他反而更在意患者后續的康復情況,特意制定了詳細的隨訪計劃,定期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到基層服務”時,宋醫生的眼神也格外堅定:“很多基層醫院處理顱腦急癥的能力還比較薄弱,一旦耽誤救治,可能造成終身遺憾。我想去基層帶教,把神經外科常見病的診療規范和急救技術傳下去,讓更多人能在‘黃金時間’得到有效救治。只要有需要,我隨時能出發。”這番話里,藏著青年醫者對基層群眾的深情與擔當。
此次訪談讓星火知行社的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青年醫者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他們在疫情中逆行的身影,在診室里忙碌的腳步,在面對基層召喚時的堅定眼神,都彰顯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正如實踐隊員王同學所說:“兩位醫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青春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獻。未來我們也將以他們為榜樣,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通訊員 王碩 杜響 王建國 王勝嵐 李清澤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