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城市歷史縱深中探尋唐山精神的源頭活水與當代回響,唐山學院“唐韌涅槃”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2日至8月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展了一項以深度史料挖掘與口述歷史采集為核心的社會實踐。實踐團隊由來自機電工程學院的3名學生及2位指導教師組成,重點探訪了唐山工業博物館與唐山博物館兩大文化地標,并深入采訪了地震親歷者和地方歷史學者,力圖通過文獻、實物與鮮活記憶的交織互證,繪制一幅更為立體、深刻的唐山精神圖譜。
工業博物館:觸摸城市產業脊梁的百年脈動
實踐團將首站設在唐山工業博物館。這座由啟新水泥廠老廠房改造而成的博物館,本身就是工業遺產活化的典范。在這里,實踐目標明確:系統梳理了唐山工業文明發展史,提煉其發展的精神特質。在這里,實踐團深刻了解到唐山工業的發展歷史,以及唐山在大地震后的產業恢復情況。實踐團的金同學發出感慨:“從‘七個第一’的輝煌,到地震的毀滅性打擊,再到重建后的鳳凰涅槃,最后邁向綠色智能轉型,這條時間線就是一部濃縮的‘不屈奮斗史’。每個階段的展品,都是‘百折不撓’精神最直觀的物證。”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討論唐山市的震后建設 實踐隊供圖
博物館內專門展出了唐山工業史上涌現出的眾多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的照片與事跡。同學們駐足良久,抄錄事跡,拍攝展板。一位退休后被返聘參與博物館史料整理的老工程師,現場為同學們講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人們如何在技術封鎖下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故事。“那時候條件是真苦,但大家的勁頭是真足!‘螞蟻啃骨頭’精神,說的就是咱唐山工人!”
唐山博物館:在文明長河中定位精神坐標
隨后,實踐團走進唐山博物館,旨在將抗震精神置于更宏大的地域文化發展史背景下進行審視。
博物館內關于唐山大地震的展陳是重中之重。豐富的實物、詳盡的圖文史料以及大型場景復原,為同學們提供了系統的歷史認知。深刻詮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如何在國家力量與民間互助中磅礴匯聚。
團隊將沉默的博物館展品轉化為生動影像,運用動態鏡頭語言,將其具象化,使展品背后的歷史場景,人物故事和精神內涵進行了生動再現和深度挖掘,歷史的厚重感與精神的感染力通過視聽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與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這段抗震史詩的悲壯,以及唐山這座城市頑強的生命力和唐山人民不屈的靈魂。
口述歷史:聆聽親歷者心中的精神回響
本次實踐對鳳凰書院閆院長(歷史學者及唐山大地震幸存者)進行了深度訪談。
訪談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當實踐團成員問到唐山的抗震精神是如何體現的時候,他回憶講述了鄰里在斷水斷糧情況下互相分享最后一塊餅干、一碗水的細節。“那時候,誰家有吃的,絕不會藏著掖著。‘患難與共’不是口號,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的講述充滿細節與情感,為歷史檔案注入了最動人的溫度。同時也描繪了震后工人在余震中清理廢墟、搶修設備的場景。 他強調:“無論設備多先進,‘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魂不能丟。” 
圖中閆院長正在為團隊講解唐山精神 實踐隊供圖
鑒往知來,薪火相傳
為了將這份精神財富傳遞下去,實踐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未來——在路北區,一場名為“我心中的唐山精神”的主題活動熱烈展開。大學生們精心設計,用孩子們的語言講述唐山故事。孩子們用稚嫩的畫筆描繪未來唐山:畫紙上,新唐山的摩天大樓與高鐵列車飛馳而過,背景中仍矗立著工業博物館的老廠房——新與舊和諧交融,象征著傳承的力量。當孩子們齊聲誦讀“公而忘私、患難與共”時,童音雖稚嫩,卻如清泉般滌蕩心靈,讓隊員們看見唐山精神種子在幼小心田萌發的希望。
圖中實踐團成員正在為孩子們講述唐山故事 實踐隊供圖
為期30天的深度尋訪后,實踐團指導老師感慨道:“對唐山學院‘唐韌涅槃’實踐團而言,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在工業博物館的機器轟鳴中,在綜合博物館的歷史長卷前,在親歷者飽含深情的講述里,在學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唐山精神的脈絡從未如此清晰,其力量從未如此震撼人心。”(通訊員 金壯 申澤達 夏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