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動物探秘科普同行”實踐團于7月2日至7日走進宿州野生動物園,圍繞野生動物救護、飼養管理與科普宣講三大主題,完成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救護一線”“沉浸飼養”“趣味科普”“延伸課堂”四大板塊為主線,將知識轉化為面向公眾、面向自然、面向未來的生動教材。

圖為合照 劉馨馨提供
救護一線:十分鐘生死時速
7月2日上午9時30分,鹿苑傳來急促呼叫:懷孕母馬鹿“點點”出現難產。隊員們立即隨園區獸醫奔赴現場。小鹿先露出兩只前蹄,頭和后腿卻卡住了,心跳越來越弱。獸醫馬上給它打了一針催產藥,又戴上長手套,慢慢把小鹿的位置調正。幾分鐘后,小鹿整個身子滑了出來,可是渾身發紫,幾乎不會呼吸。獸醫趕緊用吸球幫它清鼻子,并輕輕按壓胸口。半分鐘后,小鹿“吱”地叫了一聲,大家用溫水給它擦身,沒多久,小家伙就搖搖晃晃站了起來。
“書本上的‘胎位異常’四個字,瞬間成了掌心里微弱的心跳。”一位隊員在日志中寫道,“我第一次明白,所謂專業,是能把知識兌換成一條小生命繼續奔跑的可能。”園區為此特批團隊全程跟進幼鹿72小時健康監測,隊員們輪班記錄體溫、哺乳量與排便情況,為后續教學積累了珍貴數據。

圖為剛剛出生的小馬鹿 王思雅提供
沉浸飼養:一把飼料、一鏟糞便里的大學問
7月3日到4日,志愿者跟著飼養員“早六晚七”上班。第一件事居然是“看大便”。老周把新鮮糞蛋掰開,告訴大家顏色、干濕、形狀就像動物的“體檢表”,一看就知道它們缺不缺營養。
接著大家抬飼料、沖圈舍、洗水槽,全是力氣活。梅花鹿膽子小,喂食得用長桿輕輕撥,既怕它們搶食打架,又怕踩到人;駱駝勁兒大,食盆掛得矮了能被拱翻,得離地一米二。“原以為飼養靠經驗,原來背后全是數據。”一位隊員感嘆道。短短兩天,團隊共完成飼料配比記錄表46份、行為觀察表62份,并協助園區獸醫為3頭駱駝修蹄、為1頭梅花鹿打耳標。

圖為隊員們清掃動物棚舍 丁迎提供
趣味科普:把科學講成孩子聽得懂的故事
7月5日至6日是公眾接待高峰。志愿者在鹿苑、駝區、游客中心設置流動科普驛站,推出“鹿的身份證”“駱駝的空調”“長頸鹿的尺子”三大互動主題。

圖為隊員們喂小羊吃樹葉 賴一鳴提供
“鹿的身份證”環節,志愿者將梅花鹿幼年、亞成年、成年三張斑點照片制成轉盤,讓孩子通過斑點邊緣清晰度判斷年齡;“駱駝的空調”實驗,則用兩張紙巾分別擦拭頸部粗毛與腹部絨毛,肉眼可見前者無汗、后者微潮,引出“節水型散熱”原理;“長頸鹿的尺子”最受歡迎,志愿者用伸縮桿模擬取食高處樹葉,讓孩子體驗“脖子每長一厘米,就能多吃100克樹葉”的演化優勢。

圖為隊員科普有關動物的知識 黃海晴提供
六天的風吹日曬,把課本上的黑體字吹成了眼前的青草味、心跳聲和孩子們的笑臉。隊員們明白,“知識”不是答題卡上的選項,而是一條小鹿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是糞便干濕里藏著的健康密碼,是孩子一句“原來如此”后眼里的光。離開時,隊員們把沾滿泥土的鞋子刷凈,卻把“為什么”和“我愿意”裝進了背包。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頭顫巍巍的小鹿、那聲清脆的“吱”,他們就會繼續把故事講下去——讓每一次好奇都落地生根,讓每一次傾聽都化作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