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文化瑰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囑托指引下,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院“循總書記足跡,傳千年非遺薪火”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盛夏開啟了一場跨越山西、江蘇的文化尋根之旅。從平遙古城的推光漆器、江南煙雨中的蘇繡,到徐州曹氏香包的縷縷藥香,資源學子以腳步丈量文化沃土,用行動詮釋傳承擔當,探尋千年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的新活力。
徐州:香囊納萬象,青春注動能
7月28日,曹氏香包博物館內藥香縈繞。第四代傳承人井秋紅老師向團隊揭示了香包的文化密碼:嚴選艾葉、丁香等天然藥材,以絲綢為衣,繡以吉祥紋樣,承載驅邪納福的千年民俗智慧。隊員們親身體驗了裁剪布料、練習針法和填充香料等環節,切身感受到“針腳勻稱、收口嚴密”的嚴苛工藝要求。他們化身文化使者,用童趣語言引導孩子觸摸香包上的老虎、蓮花,感受其中蘊含的“驅蟲祈福”智慧;更用流利的英語向外國友人解析香包的文化內涵,架起一座中外的文化溝通橋梁。
圖1傳承人指導隊員們進行香包制作

圖2隊員們向外國友人宣傳非遺文化并合影

圖3隊員們與非遺傳承老師合影
平遙:漆光鑒千年,聯通中外橋
7月30日,團隊抵達平遙古城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隊員們系統學習了漆器“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的輝煌歷史,驚嘆于從選材、制胎、上漆、打磨到推光每一步工序的繁復與精妙。“天然大漆對溫濕度極為敏感,需匠人全心守護”,講解員的話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溫潤如玉、光可鑒人”的極致美感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堅守。當隊員們親身嘗試彩繪勾線時,指尖的細膩觸感瞬間拉近了他們與這門千年技藝的距離。
圖4講解員向隊員們介紹漆器制作工藝

圖5非遺傳承老師與隊員交流傳承現狀

圖6隊員們在中國推光漆器博物館前合影
蘇州:針線藏乾坤,繡出中華魂
8月1日,團隊走進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雙面繡作品正反如一的極致工藝令隊員震撼不已,深刻領悟到“針法精準對稱,失之毫厘則前功盡棄”的嚴謹精神。在體驗平針時,隊員們因針腳參差、線頭松散屢屢受挫,卻也在一針一線的磨礪中,真切讀懂了蘇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所蘊含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對傳承人提出的“傳統技藝如何融入現代設計”之問,隊員們深受啟發,計劃通過校園展覽、新媒體傳播,讓蘇繡之美走進更多青年人的視野。
圖7隊員在體驗刺繡技藝

圖8隊員們在學習蘇繡知識

圖9蘇繡傳承老師和隊員們合影
青年方案:讓非遺綻放時代光華
當古老的智慧與青春的脈動相遇,非遺傳承便擁有了生生不息的未來。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子的三城之行,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更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自信實踐課。他們用腳步丈量、用雙手體驗、用心靈感悟,深刻理解了守護文化根脈的時代責任。從推光漆器的國際表達,到蘇繡技藝的創新轉化,再到香包民俗的活力煥新,青年一代正以獨特的視角和蓬勃的創造力,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青春方案”。
這份源于實踐的擔當,正是響應總書記囑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行動。相信在青年力量的接續奮斗下,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密碼的非遺瑰寶,必將在守正創新中綻放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華,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不竭的青春動能。(文|圖:資源學院實踐團隊)(通訊員 鄭毅 魏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