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生會組建“嘉游下鄉”實踐團。團隊錨定伊春嘉蔭的邊境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精心擘畫實踐、調研路線,聚焦邊境文旅推介、紅色文化教育、電商產業運營三大板塊,深入生產生活一線,以腳步丈量紅土地的厚度,用鏡頭定格鄉村新風貌,讓青春激情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奔涌向前。
【“文旅+”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ㄒ唬⿲嵺`團赴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開展深度學術考察,以多維度調研方法解碼古生物遺產的活化利用機制。 在黑龍江畔晚白堊世陸相地層剖面前,團隊成員通過地質測繪與影像采集技術,對“神州第一龍”化石出露層位的三維數據建模進行解析,系統分析埋藏學特征與古環境指示意義。
通過參與式觀察+專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團隊重點研究了恐龍化石群的原位保護技術、博物館展陳設計的科學傳播效能,以及地質遺跡的旅游轉化路徑。成員們采用斷面采樣法記錄園區典型沉積構造,比對不同巖相的恐龍化石保存狀態,為建立文旅資源地質價值評估體系積累原始數據。
在文化產業鏈研究層面,團隊通過結構化問卷與深度訪談,量化分析游客認知度與體驗需求,同時與園區管理方就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機制展開研討。此次調查共計分析地質標本17組、拍攝影像資料400余分鐘、訪談轉錄文字2萬余字,為后續構建“古生物遺產-在地文化-產業升級”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模型奠定了實證基礎。
實踐團深入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參與式觀察+專家訪談”相結合調研發展史

團隊于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拍攝影像資料
(二)實踐團赴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文旅融合專項調研,以多學科研究方法解析自然遺產的保護性開發機制。 團隊基于前期籌備實踐內容時所了解到的生態學與地理學交叉研究方法,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旅游開發”進行系統性調研考察。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小興安嶺發現的唯一一處類型最齊全、發育最典型、造型最豐富的花崗巖峽谷地質遺跡,實踐團成員在具有典型印支期花崗巖構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紀冰緣地貌、新構造崩塌地貌為代表的地質地貌樣帶,采用樣方調查法記錄紅松-冷杉頂極群落結構、學習環境DNA技術采集溪流水體微生物樣本,協助保護區為評估生態系統健康度建立基礎數據庫。
針對“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協同機制,團隊運用“游客動線追蹤與空間行為分析法”,量化評估核心景區的生態承載力——通過半結構化訪談與問卷調查,深度解析生態旅游者的環境意識與消費偏好,并與保護區管理局就“數字解說系統優化”“低干擾游徑設計”等議題展開研討。此次調研共完成植被樣方記錄12個、水體采樣點8處、游客行為影像資料300余分鐘,為構建“生態價值-游客體驗-社區受益”三維平衡模型提供實證支撐。
運用空間敘事理論,團隊在保護區休息區進行文化賦能——對森林書房文化空間進行改造。通過在地文化元素解構與游客停留行為分析,創新“林窗式”閱讀空間布局,改造后的空間使用效率提升40%。此刻,林海與書頁同頻共振,青春與綠色并肩而立。生態護林員感慨:“你們不僅是訪客,更是為青山注入文化活力的建設者。”茅蘭溝保護區管理局評價:“該舉動為生態敏感區的文化設施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工作范式。”
實踐團赴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調研

記錄紅松-冷杉頂極群落結構

隨機調研生態旅游者的環境意識與消費偏好(途中)

對森林書房文化空間進行改造
【紅色文旅融合研究】
(一)實踐團赴嘉蔭縣革命遺址群開展深度紅色溯源,以多模態研究方法解碼抗聯精神的當代傳承機制。 團隊基于歷史地理學與文化遺產傳播學理論框架,對朝陽鎮江畔公園至佛山縣城戰役遺址的紅色廊道進行系統性考察。在具有重要地緣政治意義的界碑區,成員運用參與式觀察法記錄邊境文化教育場景,為構建"實體遺址-數字展陳-教育傳播"三位一體的紅色基因庫奠定基礎。團隊成員現場化身“科普講解員”,作了一次生動的邊境文化課堂,讓游客深刻理解界碑作為國家領土和主權象征的意義。
針對抗聯三軍五師紀念碑的活化利用,團隊采用口述史采集與空間敘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當地7位抗聯后代進行深度訪談,累計獲取音頻素材260分鐘;開發“沉浸式思政課”教學模塊,制作系列微黨課視頻,通過鏡頭記錄回望歷史,實現歷史事件與當代價值觀教育的有機銜接;針對不同年齡段受眾設計分級解說內容,累計針對研學青少年團隊開展了4場情境教學,倡導青年追尋抗聯足跡,傳承紅色力量,體悟紅色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實踐團位于中俄邊境黑龍江嘉蔭:中國第223號界碑

“英雄的熱土”攻克佛山縣城紀念碑


錄制沉浸式實景思政課

針對研學青少年開展情境教學
(二)實踐團赴向陽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文化賦能調研交流,以創新性設計方法構建紅色記憶的立體傳播體系紅色文化空間共建項目。 在向陽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團隊協助向陽鄉團委共同開展文化墻改造:創新性提取糧食作物與等在地化視覺符號,采用礦物顏料修復。提出:“設計交互式AR解說系統,掃描圖案即可呈現歷史故事”的建設性意見,當地評價:“該實踐探索建議,是向陽鄉助力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紅色遺產協同保護、文化旅游行業賦能的新的青春路徑”。
團隊成員在實踐團指導教師梁禹淇老師的帶領下,面向宣誓墻莊嚴的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熟悉而鏗鏘的誓言在青山綠水間久久回蕩。這不僅是一次信念的重新淬煉,更是一次服務鄉村的出征動員,激勵著青年學子們將青春足跡烙印在鄉村振興的最前沿,把所學所思轉化為向陽鄉發展的切實助力。
實踐成員在向陽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宣誓墻前重溫誓言

實踐成員描繪“紅色文化墻”

實踐成員向陽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合影
【產業振興運營調研】
。ㄒ唬⿲嵺`團赴嘉蔭口岸開展深度邊貿調研,以數字化轉型視角解析“一帶一路”節點經濟活力。 團隊基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數字治理框架,對嘉蔭口岸互市貿易全流程進行系統性觀察:通過商戶抽樣調查(N=67),構建邊民互市交易行為特征模型。通過與邊民商戶的深入交流,團隊不僅協助完成互市交易服務,更提煉出"邊貿+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思路,為口岸經濟升級提供青年方案。
在嘉蔭口岸,實踐團跟隨工作人員實地感受智能通關全流程——嘉蔭口岸采用船舶資料線上申報、聯合檢查允許作業模式。持續優化通關查驗流程,通過預約通關模式,實現即到即檢,聯合查驗一次性放行,縮短船舶等待作業時間,實現時間效益最大化,為通關奇過貨業務提供有力保障。實踐團成員與口岸工作人員深度學習研討,感受數字化改革如何在實際應用中為邊境貿易注入的新動能。
在邊貿互市區,經過口岸工作人員指導,實踐團擔任“1日邊貿互市推介官”,為消費者詳細介紹特色商品、協助邊民完成認證與交易,親身體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東北振興戰略的蓬勃脈動。那一刻,實踐團成員不僅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用青春的筆觸描繪著邊境貿易的生動篇章。
實踐團于嘉蔭口岸拍攝文旅推介視頻掠影

口岸邊貿商戶抽樣調查途中

“1日邊貿互市推介官”

協助邊民認證
(二)實踐團赴向陽鄉開展民宿產業交流,以社會企業理論實地調研鄉村文旅運營范式。 走進向陽鄉特色民宿,實踐團聚焦鄉村振興的"美麗經濟"。團隊成員采用與SWOT-PEST混合分析法,完成12家民宿的沉浸式體驗評估,詳細考察民宿運營現狀,從客房設計到文化體驗,從客源定位到收益分配,與經營者展開多輪研討,提出"三權分置"背景下的收益共享機制創新方案。結合當地“魚米文化”和生態資源,團隊提出"民宿+"主題產品線規劃、設計"漁業文化+生態研學"主題產品線,預計提升客單價35%,助力鄉村旅游從"過境地"向"目的地"轉型。鄉干部感慨:"這些建議既接地氣,又有前瞻性。
向陽鄉民宿沉浸式體驗評估

多輪研討探發展思路

詳細考察民宿運營現狀

實踐團于向陽鄉合影留念
(三)實踐團開展農產品電商賦能行動,以品牌傳播學重塑地域特色產品價值鏈。 在嘉蔭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實踐團化身"新農人",為嘉蔭特產插上互聯網翅膀。從晶瑩的粉條到清甜的樺樹汁,成員們通過直播鏡頭講述農產品背后的匠心故事。一場精心策劃的帶貨直播,不僅帶來近萬余人次觀看量,更探索出"產品溯源+文化賦能"的品牌建設路徑;同時,結合團隊經管類研究生所學數字營銷技術,在電商中心交流研討,協助當地培育3名"新農人主播"。電商中心負責人表示:"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銷量,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
實踐團化身"新農人"進行助農直播

團隊成員進行直播幕后運營

實踐團與嘉蔭縣電子商務中心工作人員合影
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生會“嘉游下鄉”社會實踐,以學術研究賦能鄉村振興,用創新思維激活邊疆發展。通過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團隊在嘉蔭恐龍地質公園構建古生物遺產價值評估體系,在茅蘭溝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監測技術方案,在革命遺址群打造數字紅色教育基地,在口岸邊貿探索智慧通關模式。成員們以專業學識解碼邊疆發展密碼,用青春智慧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從恐龍化石的科研保護到抗聯精神的創新傳承,從生態旅游的規劃設計到跨境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每一項成果都彰顯著新時代青年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責任擔當。當地干部群眾稱贊:"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
此次實踐構建起高校智力資源與邊疆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機制,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復制的"高校-地方"協同模式。團隊將繼續深化研究成果轉化,讓青春在服務邊疆發展的實踐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