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小小科學家”科普社會實踐團開展了一場融合自然科學實驗與化學手工的趣味科普課堂。活動通過火山爆發模擬、煙霧泡泡制作、紫甘藍變色實驗等自然實驗,搭配甲烷、乙烷、丙烷太空泥分子模型制作,帶孩子們沉浸式感受自然奇妙與化學魅力,解鎖知識密碼。
一、模擬火山爆發:化學反應的震撼秀
課堂伊始,“火山爆發”實驗瞬間點燃熱情。實踐團成員們準備錐形瓶、小蘇打、檸檬酸溶液等材料,在錐形瓶中依次加入小蘇打、紅色食用色素、少量洗潔精,加水攪拌后快速倒入檸檬酸溶液。剎那間,小蘇打與檸檬酸發生酸堿反應,二氧化碳氣體促使裹著紅色“巖漿”的泡沫從瓶口溢出,逼真還原火山噴發場景。這一實驗直觀展現化學反應力量,讓孩子們清晰理解酸堿反應原理,感受科學的震撼。
圖為火山爆發實驗環節 鄭芯茹攝
二、煙霧泡泡:夢幻與科學的交織
緊接著,“煙霧泡泡”實驗將科學與浪漫融合。利用清水、洗潔精、白糖自制泡泡液,借助礦泉水瓶、紙片制造煙霧。實踐團成員們,先調配泡泡液,讓洗潔精分子形成薄膜、白糖增加液體黏度;再點燃紙片,使礦泉水瓶內產生煙霧并輕蓋瓶口。當瓶口蘸取泡泡液,擠壓或輕吹瓶子,裹著白色煙霧的透明泡泡飄出,恰似把“云朵”裝入泡泡。此實驗揭秘表面張力、氣體流動等知識,實現夢幻與科學的雙向奔赴。
圖為煙霧泡泡實驗環節 鄭芯茹攝
三、紫甘藍變色:微觀酸堿的直觀呈現
紫甘藍變色實驗聚焦微觀酸堿世界,成為課堂的又一亮點。實踐團成員們精心準備了紫甘藍汁(天然指示劑),以及白醋、檸檬汁、食鹽水、小蘇打溶液、堿面溶液,共5種溶液。操作中,孩子們依次取等量紫甘藍汁滴入不同溶液:滴入白醋和檸檬汁時,溶液瞬間變為鮮艷的紅色,清晰展現酸性物質的特性;加入食鹽水后,溶液保持紫甘藍汁原本的紫色,直觀體現中性環境;而滴入小蘇打溶液時,溶液轉為柔和的藍色;融入堿面溶液后,顏色進一步加深為綠色,巧妙呈現出弱堿性與堿性的差異。這一實驗讓孩子們從色彩變化中輕松理解酸堿指示劑原理,直觀感受不同酸堿性溶液的特性,將抽象的化學知識轉化為可視的趣味現象。
圖為紫甘藍變色實驗環節 鄭芯茹攝
四、分子模型:搭建微觀化學世界
化學手工環節,用太空泥代表碳、氫原子,搭建甲烷、乙烷、丙烷分子模型。大家揉制太空泥,用不同顏色太空泥分別代表碳和氫原子,通過粘貼組合,親手構建正四面體甲烷、鏈狀乙烷、丙烷等分子結構。在動手實踐中,深入理解簡單烷烴的組成與空間形態,從微觀視角探索化學世界的搭建邏輯,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可觸摸的模型。
圖為手工環節 鄭芯茹攝
五、科普賦能,點亮科學探索路
這場科普課堂,以實驗為橋、手工為翼,將自然現象與化學知識生動呈現。從宏觀火山爆發到微觀分子結構,從夢幻煙霧泡泡到色彩百變的紫甘藍,多維度解鎖科學奧秘。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收獲知識,點燃科學探索熱情。期待未來更多此類活動,持續傳遞科學魅力,讓更多人走進奇妙科學世界,以知識為燈,照亮探索未知的前行之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合影 鄭芯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