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者的雙重使命:守護與成長并行
志愿隊首先來到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西半城村,與活動聯系人李菲菲見面。李菲菲是當地基層衛生室的醫生,她已在這片土地扎根十幾年。李菲菲的醫療知識來自兩個"課堂":一個是每天接診的村衛生室,在這里她積累了最鮮活的臨床經驗;另一個是周末的進修醫院,在這里她系統學習規范的診療流程。這種獨特的成長路徑,讓她既懂得以村民能接受的方式解釋病情,又掌握著專業的醫療判斷。這些來自實踐的真知灼見,讓健康宣教真正入腦入心。
基層優勢:家門口的“全科便利”
隨后,志愿隊前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西村,并采訪當地村醫。
“衛生室最大優勢就是方便,不用上醫院去掛號排隊!”
村醫在訪談中反復強調基層醫療的不可替代性。面對行動不便的農村老人,衛生室提供“零距離”基礎服務:每年3月集中開展65歲以上老年體檢(含基礎視力檢查),下半年還會額外為外出務工返鄉者增設補檢。服務內容涵蓋眼科、口腔科、心電圖、B超及常規生化檢測,形成家門口的“全科守護站”。“我們每個人都掌握推拿、拔罐、艾灸等中醫技能”,50歲的村醫從業30年,道出基層醫療者的全能定位——在設備有限的條件下,用經驗填補專業缺口。


能力困境:轉診成唯一選擇
“白內障?我們這兒一般會轉診到上級眼科醫院。”
當被問及眼病診療方案,村醫的回答暴露基層能力斷層。對于白內障等常見老年眼病,衛生室僅能提供基礎視力篩查,治療完全依賴上級醫院轉診。盡管部分地區有免費白內障手術政策(“通過民政申請,每年有名額”),但老人常因信息壁壘錯過救助。更現實的是,重癥患者往往選擇直接前往大醫院——“底下設備條件落后,有些病檢測不出來”,村醫坦言衛生室無法承擔復雜眼病診療,轉診成為維系患者健康的“生命線”。
現實矛盾:患者流失與資源閑置
“大型眼部患者都會直接去上部醫院,不會在底下看。”
訪談揭示農村醫療的殘酷循環:因基層檢測能力不足,重癥患者主動繞開衛生室;而患者流失又導致設備使用率低下。這位從業30年的村醫指出現狀:“我們這樣(50多歲)屬于年輕的,沒有太年輕的(醫護)。”當人才斷層與設備閑置相互掣肘,即使衛生室距離萊山第二人民醫院比較近,老人仍因“怕上級醫院掛號繁瑣”而延誤就醫——最終形成“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的困局。
本土化健康科普:方言載體與中醫技術融合創新
為突破老年人認知障礙,本項目創新設計了本土化宣教體系。志愿隊成員編制方言版、大字版(18pt)《老年眼病防治手冊》,拍攝5集方言短視頻(每集3分鐘),涵蓋"白內障自測""中醫護眼操"等主題,通過村委會廣播與微信群擴散;同時結合村醫提到的"推拿、拔罐、艾灸等中醫技能培訓"背景,原創"三分鐘護眼操"(揉按睛明穴→輪刮眼眶→遠近交替視物),由志愿者入戶示范教學。這種"方言傳播+中醫實踐"的模式,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可操作行為,大幅提升健康教育的滲透力。
轉診通路優化:構建篩查-治療全流程閉環
基于訪談中發現的轉診資源信息差(村醫提及免費白內障手術"需通過民政申請"),項目著力打通治療"最后一公里"。制定《試點地區眼病轉診標準》,明確"村初篩→鄉復檢→縣治療"三級路徑,為轉診患者發放24小時內優先就診卡;同步升級隨訪管理,在電子健康檔案(Excel)增設眼病專欄,要求村醫每月進行電話隨訪,記錄病情變化并提醒復診用藥。這些機制設計直接呼應了村醫訪談中揭示的"拖延就醫現象較少,但轉診銜接需優化"的現實需求,實現從篩查到治療的全程管理閉環。
實踐啟示:專業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本次公益行動如同一座橋梁,讓“睛”彩鄉村助老志愿隊的成員們真正走進中國鄉村的肌理。通過直面基層醫療現狀——村衛生室僅靠視力表篩查的困境、轉診機制中的信息壁壘(如免費手術需經民政申請的真實案例),我們深刻體悟到:書本知識必須經鄉土淬煉才有生命力。在煙臺的田間地頭,我們學會用方言翻譯專業術語,將護眼操拆解為老人能跟學的揉按動作;從村醫三十年的全科經驗中理解到整合中醫技術對提升服務接受度的價值。未來若繼續此類實踐,我們決心更扎實地做好兩件事:一是做“問題解構者”,堅持用基線調研精準定位需求,避免服務懸浮化;二是做“技術適配者”,持續探索如電子健康檔案等輕量化工具在低資源環境的可行性。這場“光明行動”的本質,是青年以專業謙卑俯身土地的過程——唯有將現代眼視光技術與鄉土智慧融合,才能讓健康之光抵達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