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中旬,塔里木大學 “胡楊薪火” 實踐團第三次走進圖木舒克市屯墾戍邊紀念博物館,以 “深學兵團史,篤行報國志” 為主題開展沉浸式學習,在歷史細節中深挖兵團精神的時代內涵,讓青春的理想在傳承中愈發堅定。
實踐團成員首先聚焦博物館內的 “抗戰支援” 展區。展柜中,一份 1938 年的《新疆民眾獻金統計表》字跡斑駁卻意義厚重,表格詳細記錄了全疆各地民眾為支援抗戰捐獻的現金數額,從城鎮商戶到鄉村牧民,從白發老人到垂髫孩童,每一筆捐款都凝聚著邊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赤誠。“一年時間募集新幣 24.1 億兩,更化作 10 架‘新疆號’戰斗機飛向抗日前線,這是邊疆人民用熱血書寫的愛國答卷。”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孫悅指著展品說,“如今我們守護邊疆的安寧,就是對這份愛國情懷最直接的延續。”
在貨幣改革歷史板塊,1939 年新疆商業銀行發行的伍圓、叁圓、壹圓紙幣靜靜陳列。玻璃展柜旁的文字說明詳細記載了毛澤民同志改革新疆金融體系的歷程:面對 “兩” 為單位的混亂幣制,他深入調研、大膽革新,推出以 “元”“角”“分” 為單位的新貨幣,讓經濟秩序重歸正軌。“一張紙幣背后,是共產黨人扎根邊疆、解決實際問題的擔當。” 經濟學專業學生陳浩感慨道,“就像我們現在學習的專業知識,最終要落到解決邊疆發展的痛點上,讓理論在實踐中發光。”
博物館的 “屯墾工具墻” 前,隊員們久久佇立。墻上懸掛的鐵鍬、鋤頭、籮筐等工具,都帶著明顯的使用痕跡 —— 鐵鍬的木柄被磨得光滑,鋤頭的刃口布滿細小的缺口,籮筐的藤條上還留著修補的繩結。講解員介紹,這些都是第一代兵團人開墾荒原時的 “武器”,他們用這些簡單工具,在戈壁灘上刨出第一片耕地、建起第一座房屋。“從‘地窩子’到現代化校園,從人拉肩扛到智能機械,變化的是條件,不變的是兵團人‘艱苦創業’的勁頭。”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林偉說,“我們要把這種勁頭融入專業學習,用技術創新為邊疆建設提速。”
活動中,實踐團還組織了 “兵團精神微宣講” 活動,隊員們結合展品講述自己理解的兵團故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生吳桐站在 “屯墾灌溉” 復原場景前,向同行的同學介紹:“先輩們靠人力挖渠引水,如今我們設計的智能灌溉系統能精準控制每一寸土地的用水量,這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精神的傳承 —— 都是為了讓邊疆的土地更富饒。”
此次學習讓實踐團成員對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 的兵團精神有了更鮮活的理解。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把對兵團精神的感悟轉化為學習動力,讓專業知識與邊疆發展同頻共振,讓青春在建設邊疆、守護邊疆的征程中留下堅實足跡。
作為始終與邊疆發展同呼吸的高校,塔里木大學持續推動兵團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一次次走進博物館、貼近歷史的實踐活動,引導胡楊學子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傳承中勇擔使命,讓兵團精神的火種在新時代邊疆建設中持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