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學“胡楊學子戍邊行·兵團精神界碑鑄”實踐團隊一行人,懷著崇敬的心情走訪了退伍軍人李滿與王永奇,通過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探尋兩位老兵深藏歲月的軍旅記憶,感受他們用青春與熱血鑄就的忠誠與擔當。
朝鮮山谷的防空哨:用警惕守護運輸生命線
“軍隊給了我一切,比家庭還溫暖。”1953年,河北赤城人李滿響應黨的號召,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冀熱察軍區獨立 7 師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成為前線運輸線的“守護神”。
在朝鮮寒冷狹長的山谷中,他和戰友們承擔著關鍵的防空預警任務。為筑牢防線,三人一組利用地形優勢挖設防空哨:“我們在地上挖坑,周圍壘起幾十公分的石塊,上面蓋些樹枝雜草隱蔽。”一個團三個連,就這樣駐守著幾十公里的狹長山谷。他的核心任務是緊盯敵機動向——一旦發現來襲,立即朝天開槍示意,運輸車隊便迅速關閉燈光隱蔽,直到敵機離開才繼續前行。“前線物資太緊張,汽車隊晝夜不停運送補給,我們多一分警惕,戰友們就多一分安全。”
戰爭結束后,李滿安全回國,但許多戰友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和平來之不易,邊防的每一寸安寧,都離不開戰士的堅守。”老人的話語中,藏著對戰友的深切懷念和對戍邊使命的深刻理解。
帕米爾高原的建設者:冰雪中的堅守與擔當
1983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王永奇懷著“投身國防建設”的熱情參軍,從烏魯木齊軍訓后,便奔赴帕米爾高原戍邊。這片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成了他揮灑青春的戰場。
“開春3月上高原,9月才返回,夏天是施工的黃金期。”王永奇回憶,在高原的日子里,他和戰友們為邊防哨卡建設全力以赴:“地基要挖 1米多深、寬1米5,石頭都是親手抱上去,砌到2米5高。”最難忘的是一次深夜送材料任務,凌晨三四點,他推著裝滿瀝青和木料的小車前往哨卡,黑暗中被哨兵攔下,等待部隊電話確認后才獲準通行。“那時候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完成任務,保障邊防建設。”
在高原的兩年里,他掃過瀝青、拉過沙子、背過羊糞,每月工資 25元卻獲評“積極分子”。“部隊的嚴格要求教會我責任與擔當,帕米爾的冰雪凍不住戍邊的決心。”他的父母是解放新疆的老兵,家庭的軍人情結讓他更懂堅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