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字鄉村調研隊來到亭口鎮宇家山村,圍繞“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影響”開展調研。7名隊員分成2個小組,帶著精心設計的問卷,走進村民家中與田間地頭,在與村民的深入交流中,探尋數字技術給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細微變化。
圖為實踐隊員在前往村中的路上。丁雨亭 供圖
農舍光影下:白晝走訪中的新觀察 日頭漸高,實踐隊的隊員們帶著問卷,來到村民宇大爺家。宇大爺今年68歲,平時喜歡用手機看戲曲視頻。當隊員問及“數字技術對您精神生活的影響”時,他笑著說:“以前白天干完活就坐在門口曬太陽發呆,現在看手機上的戲曲,能跟著哼幾句,感覺日子充實多了。”
在走訪過程中,隊員們發現,白天農閑時段是村民使用數字設備的高峰期。不少村民表示,上午或下午歇晌時,會通過手機與在外打工的子女視頻通話,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情況。45歲的村民張大嫂說:“每天白天趁間隙和女兒視頻,看看她在城里的生活,心里踏實。還能從手機上學做新菜式,家里人都說我做的菜越來越好吃了,我自己也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隊員們還注意到,村里的老人們也在主動嘗試接觸數字技術,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這個新的世界。72歲的李大爺最近迷上了手機里的農技知識小課堂,每天清晨都會準時打開APP聽專家講解果樹種植技巧。“以前種果樹全靠老經驗,遇到病蟲害只能著急,現在不一樣了,手機里的專家講得明白,照著做,果子長得比往年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他邊說邊向隊員們展示手機里收藏的農技視頻,臉上滿是高興。
圖為村民李大爺向實踐隊員展示自己的果樹。蔡雨松供圖
問卷背后的故事:數字技術點亮精神家園 隨著問卷回收量逐漸增多,隊員們在整理問卷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規律:經常使用數字設備獲取知識、參與社交的村民,精神面貌更為積極,對村里的公共事務也更熱心。
在與村民劉大哥的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他通過手機直播銷售自家種植的水果,不僅收入增加了,還認識了很多外地朋友。“和他們聊天,知道了外面的新鮮事,眼界開闊了不少。現在村里有什么活動,我都樂意參加,感覺自己也能為村里做點貢獻。”劉大哥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村支書告訴隊員們:“村里去年建立了微信群,通知事情、發布政策都很方便。之前評選‘文明家庭’,我們在群里公示候選家庭事跡,村民們在群里積極討論、投票,參與度比以前高多了。大家的集體榮譽感也增強了,村里的矛盾糾紛都少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正在與村支書交流。蔡雨松 供圖
此次實踐讓調研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數字鄉村建設給宇家山村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了數字鄉村的現狀與挑戰,更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隊員們表示,將認真整理分析調研數據,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提升農民精神文明水平貢獻青年力量。(通訊員:丁雨亭 井澈 張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