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谷公足跡”,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溯東山清正之源,踐谷公廉孝家風”社會實踐團踏上了福建東山島。此次社會實踐,既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更是新時代青年在廉潔家風中尋找青春方向的探索宣言。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南浦村村干部對話
李穎諾供圖
赤誠潤心田,清正立標桿 穿過百里木麻黃,走進谷文昌廉政主題館,實踐團成員們從一件件舊物、一個個故事中,深刻感受到“四有書記”谷文昌的公仆情懷與“不揩公家一滴油”的廉潔家風。實踐團成員白欣琳在展柜前駐足良久,“‘不揩公家一滴油’,對以前的我而言只是聽說的家規,看到這些東西,我才真切感受到那種近乎苛刻的自律。”館內泛黃的工作筆記、樸素的辦公用品,無聲訴說著這位縣委書記的公仆情懷。在東山保衛戰文化園里,實踐團成員們共同學習谷文昌帶領兵民團結一心、抵御外敵的英勇事跡,感悟他的從政智慧與為民情懷。谷文昌銅陵事跡館里記載著他嘔心瀝血惠民生、不遺余力描繪東山教育藍圖的感人事跡。他的每一步足跡,都是共產黨人“人民至上”初心與“廉潔擔當”本色的生動寫照。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谷文昌廉政主題館
李穎諾供圖
古訓凝浩氣,忠廉鑄筋骨
東山島的青石巷陌間,廉潔家風傳承千年依舊鮮活。實踐團成員們走進孫氏家風家訓館,聆聽孫氏家族祖祖輩輩的為人之道;踏入黃道周故居,感受“如不為天下百姓,要此己何用”的振聾官箴;參觀謝聯棠故居,泛黃的捐贈款項簽領表訴說著這位慈善老人廉潔辦學的愛國情懷;駐足抗日獻機紀念碑前,銘記百姓“節衣縮食,抗日獻機”的為國壯舉......家訓如泉,既滋養個人修身正己,更化作當代青年傳承中華美德的精神之源,勾勒出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譜系。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孫氏家風館
李穎諾供圖
筍因節正人,桑梓育精神 谷公的廉潔家風與公仆情懷綿延至今,激勵著一批批青年返鄉建設家鄉,為鄉村發展探索了新路徑。岱南村蘆筍文化館里,靜靜記錄著“蘆筍富民”的動人故事。岱南村村黨支部書記林勇發說:“蘆筍精神,其實與谷文昌精神一脈相承——一清、二白、三正直。‘筍因節而正,人因廉而尊’,我們發展蘆筍產業、帶領村民致富的同時,更要牢牢守住廉潔底線,真正惠及百姓。”這些話語,表明谷文昌的事跡始終是鞭策基層干部的“清醒劑”,時刻提醒著基層干部的責任與初心。徑里村的人居環境改善、“謝謝里”新農人部落的建造,見證著青年干部扎根基層的堅守與廉潔擔當的底色。青年村支書謝桂妹分享的改造故事,深深觸動了實踐團成員。“起初確實不易,老房改造遭不少村民反對。我們便挨家挨戶走訪,把問題記在本上、放在心上,一件件落實解決。村民見了真心、看了行動,自然就敞開心扉、全力支持了。”正是這份俯下身子的真誠,這份為民服務的初心,讓青春在基層沃土綻放出別樣光彩。澳角村的代代勞模,以實干繪就漁村嶄新畫卷,實現漁村的美麗蝶變。澳角村首任村書記林亞民說“我就認一個理:心放正了,腰桿才能挺得直;自己骨頭夠硬,百姓才會打心底里信你。”這三十多年,辦公室成了他的家。“離民心最近的地方,才最讓我踏實,覺也睡得安穩。”話語樸實,卻透著一名老黨員扎根鄉土的赤誠與擔當。這些細微而堅實的奮斗足跡匯聚成暖流,號召青年學子懷抱廉潔齊家的信念,挺起堅韌脊梁,肩負時代重任,奔赴祖國需要的廣闊天地。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澳角村村史館
李穎諾供圖
東山的清風從谷文昌的精神豐碑吹過,也揚起當代青年的實踐風帆。閩南師范大學青年走進東山,感悟“清正立身、廉潔齊家”的千年傳承,他們以實踐為契機,學習先賢品格,傳承廉潔家風。廣大青年要以廉為尺,在新時代樹立清正志向,勇擔使命,讓廉潔家風精神代代相傳,以青春之力書寫“廉潔為公”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