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煙臺大學建筑學院“螢火探興”社會實踐隊于7月11日—7月15日,奔赴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四門洞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1團隊成員與領導授牌儀式合影
作為團隊第二年開展此項活動,隊員們帶著去年斬獲的2024年山東省“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實踐團隊榮譽,以更成熟的姿態續寫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實踐篇章。
圖2團隊合影
一、定址啟幕,謀篇布局
沂水縣院東頭鎮位于沂蒙革命老區臨沂市沂水縣西南部,因地處千年古剎—望仙院的東頭而得名,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故鄉,鎮內旅游資源豐富,是山東省A級景區最多的鄉鎮。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全國最美鄉村等國家、省級榮譽稱號60余項。不僅擁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同時還沉淀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
經團隊指導老師邢慧雙老師與負責人提前制定繪畫方案、與實踐地對接,煙臺大學建筑學院“螢火探興”社會實踐團隊即刻奔赴四門洞村,經實地調研考察,選定“螢火蟲水洞”景區及周邊作為實踐地,圍繞紅色地坪彩繪開展工作。
民宿負責人苗坤校友就團隊方案提出見解,商議實施方案,選取部分地面試點,確定繪畫效果,正式開啟以藝術弘揚沂蒙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之旅。

圖3探討方案
二、彩繪踐行,點亮紅印
自11日起,地坪彩繪工作全面推進。隊員們分工協作,跪地勾勒“螢火蟲”等圖案輪廓。調試暖黃色階顏料,填色隊員細致操作,以三層漸變法呈現螢火立體感。創作中,底層鋪暖橙、中層疊染鵝黃、頂層點染熒光粉,讓圖案在暮色中與真螢火蟲呼應。螢火蟲的元素串聯起“螢火探興”社會實踐團隊與“山嵐尋螢”民宿,不僅是煙大學子、煙大精神“守信、求實、好學、力行”的一脈相承,更是對當地沂蒙精神的創新改變,重現革命星火。

圖4起草圖案
繪畫引起當地村鎮老幼村民的圍觀,老人們盛贊“美化了村中道路”,團隊也采納了過往游客的建議,為其中穿插的蝴蝶賦予更多彩的顏色。

圖5群眾圍觀

圖6上漆填色
三、掛牌筑基,思想引領
7月14日,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同步開展。煙臺大學實踐教學基地授牌儀式舉行,院東頭鎮黨委馮登科書記與建筑學院馬群書記共同揭開牌匾,安佰強副鎮長、王淑涵主任、徐養民書記與煙臺大學建筑學院張巍主任、張哲浩老師及學生們共同見證。

圖7授牌儀式
苗坤校友作為溝通煙臺大學與沂水縣的關鍵一環,肯定團隊工作,鼓勵隊員將專業所學與紅色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結合,為校地合作傳承紅色文化、助力鄉村發展搭建穩固平臺,讓實踐活動在專業與思想雙重支撐下深入推進。這一平臺的搭建,既為學生提供了實踐舞臺,也為鄉村引入高校智慧,助力民宿規劃、文創開發等,為鄉村振興再添助力。

圖8繪畫現場
四、題字收官,續航新程
7月15日,彩繪成果順利驗收,閉幕儀式舉行。馬群書記現場題字,高度認可團隊實踐成果與擔當。儀式上,團隊與當地協定,每年假期持續開展實踐,助力沂蒙精神傳承與鄉村振興。至此,“螢火探興”實踐活動圓滿落幕,但團隊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社會的行動不停步,將攜實踐收獲,繼續在弘揚沂蒙精神、推動鄉村發展道路上前行。

圖9馬群書記題字

圖10地繪成果
此次實踐,是“螢火探興”團隊以專業為筆、以熱忱為墨書寫的鄉村答卷。“螢火探興”團隊不止希望為文化環境、公共資源品質增光,更希望通過自身的一點螢火微光,為所及的每一處帶來明亮,從定址謀篇到彩繪踐行,從掛牌筑基到續航新程,每一步都凝聚著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
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讓藝術賦能紅色文化,讓實踐激活鄉村活力,將高校與鄉村共建徹底轉化為可以在村鎮中施行的模式,不斷推廣。以青春之姿續寫沂蒙精神與鄉村發展交融的嶄新篇章,讓螢火之光,照亮更多振興之路。
文|崔文修,王羽嘉,尹佳穎,釗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