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向黨于心 實踐于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近日懷揣青春熱忱奔赴重慶市萬州區,以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研為紐帶,以緬懷革命烈士系列實踐活動為精神坐標,在田野與陵園間鋪展青春答卷,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近日,萬州區西山公園草木蔥蘢,空氣中彌漫著肅穆與崇敬。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隊服,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園內的庫里申科烈士陵園。這座陵園不僅是萬州人民緬懷先烈的精神地標,更承載著一段跨越國界的英雄史詩——1939年,蘇聯空軍志愿隊大隊長庫里申科率隊來華支援中國抗戰,在一次激烈的空戰中,他駕駛的戰機遭日軍重創,為保護萬州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毅然放棄跳傘機會,將戰機迫降于長江江面,最終壯烈犧牲,年僅36歲。這位國際主義英雄用生命踐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誓言,用熱血澆灌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之花。
在庫里申科烈士紀念碑前,實踐團成員整齊列隊,身姿挺拔如松。隨著帶隊老師一聲“默哀開始”,全場瞬間寂靜,唯有微風拂過松柏的輕響。成員們低頭肅立,三分鐘的默哀時長里,每個人的思緒都穿越回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想象著庫里申科駕駛戰機與敵機周旋的英勇身姿,感受著他在生命最后一刻選擇守護這片土地的決絕與擔當。默哀結束后,成員們緩緩抬頭,凝視著紀念碑上“庫里申科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眼神中滿是敬仰與堅定。
在陵園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沿著歷史的足跡,深入探尋英雄背后的故事。展廳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載記憶的實物展品,無聲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庫里申科同志不僅是優秀的飛行員,更是無私的國際主義戰士。他來華后,不僅參與戰斗,還主動承擔起培養中國飛行員的任務,把先進的飛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戰友。”講解員指著一幅記錄庫里申科教學場景的油畫,聲音帶著深沉的敬意,“1939年10月14日的空戰中,他在戰機油箱起火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戰斗任務,最終用生命詮釋了‘為正義而戰’的信念。”
隨著講解的深入,成員們的心情愈發沉重,也愈發振奮。來自該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李同學在筆記本上寫道:“英雄從不是遙遠的符號,庫里申科用生命告訴我們,擔當可以跨越國界,熱愛可以超越語言。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我更要讀懂這份跨越國界的情誼,讓語言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而不是隔閡的屏障。”在陵園的留言簿上,成員們紛紛寫下感悟:“以英雄為鏡,照見青春方向”“讓國際主義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延續”……字跡雖稚嫩,卻字字滾燙,承載著青年一代對英雄精神的理解與傳承。
離開烈士陵園時,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成員們的腳步更加堅定。大家一致認為,緬懷先烈不是終點,而是踐行使命的起點。正如實踐團團長所說:“庫里申科烈士用生命守護的,是民族獨立與人民幸福;今天我們走進鄉村,正是要接過這份責任,用知識與行動守護鄉村的發展與希望。”
在萬州區的實踐行程中,團隊始終將英雄精神的傳承融入具體實踐。在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研中,成員們走進長灘鎮、甘寧鎮等鄉村地區,針對當地部分老年群體方言濃重、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的語言溝通障礙等問題,開展細致的問卷調查與面對面訪談。他們發現,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語言不通已成為制約當地農特產品外銷、游客體驗提升的短板。為此,實踐團結合專業優勢,在村委會、文化廣場設立“推普小課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普通話發音技巧,編印《鄉村常用普通話手冊》發放給村民,內容涵蓋農產品介紹、旅游服務用語等實用場景,讓普通話成為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的“金鑰匙”。
正如實踐團在總結會上所達成的共識:“三下鄉”不是一場簡單的實踐之旅,而是一次精神的淬煉與成長的蛻變。庫里申科烈士用生命詮釋的“無畏”與“擔當”,正在成員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它是走訪農戶時耐心傾聽的細致,是推廣普通話時反復示范的堅持,是面對困難時并肩作戰的團結。在萬州區的田野鄉間,這群青年正以英雄精神為指引,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每一次調研、每一次服務、每一次付出,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讓“向黨于心 實踐于行”的誓言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