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榆林學院藝術學院“匠藝傳薪火 執手傳非遺”流動性志愿者服務隊,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走進榆林的社區與場館,用一場場生動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剪紙的巧、扎染的韻、漆扇的雅,在青春與傳統的碰撞中煥發新的光彩。

7月8日至10日,志愿者們的腳步先后來到西閆社區、榆林學院家屬院、三官會社區,將非遺課堂搬進了孩子們的暑假生活。
在西閆社區的剪紙課上,紅紙與剪刀成了孩子們最親密的伙伴。志愿者們從基礎紋樣教起,耐心指導孩子們拿捏剪刀的力度、把控線條的弧度。當孩子們看著自己剪出的花鳥、福字慢慢成形,眼里閃爍著成就感的光芒。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剪出的不僅是圖案,更是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喜愛。

榆林學院家屬院的扎染體驗則充滿了“驚喜感”。志愿者向孩子們講述扎染的歷史后,手把手教大家捆扎、染色。當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解開棉線,看著白布上暈開的靛藍紋路——有的像星空,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溪流,一個個都忍不住歡呼。這獨一無二的藍白世界,讓孩子們在動手間讀懂了“自然與創意共生”的奧秘。

三官會社區的漆扇制作,是一場對“耐心”的小小考驗。調漆、上色、等待晾干,每一步都需要沉下心來。志愿者們陪著孩子們反復調試顏料,有人為了調出心儀的顏色試了十幾次,有人在扇面畫上可愛的小動物。當孩子們舉著自己繪制的漆扇輕輕扇動,清涼的風里,藏著對“慢工出細活”的初淺理解。

社區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們又走進榆林民俗博物館、非遺手工文化館,在專業場館中深化對非遺的認知。通過觀察館內的珍貴藏品、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剪紙的千年傳承、扎染的工藝演變、漆扇的文化內涵。這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非遺珍品,讓志愿者們對“匠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藝人們用時光與堅守書寫的文化故事。

從社區里的動手體驗到場館中的深度調研,志愿者們完成了從“非遺傳播者”到“文化學習者”的雙重角色轉變。那些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剪紙、扎染、漆扇,或許帶著稚嫩,卻真實記錄著傳統與童趣的相遇;而志愿者們的腳步,也讓非遺走出了書本與展館,變得可觸、可感、可參與。

此次“三下鄉”之旅,不僅是一次非遺宣傳活動,更是一場青春與傳統的對話。未來,榆林學院藝術學院的志愿者們將繼續帶著這份熱愛,讓更多人感受非遺的魅力,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根發芽,代代相傳。因為最好的傳承,從來都是讓傳統融入生活,讓文化走進人心。
(作者: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