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探幽訪屯堡,非遺拓界尋古韻
——“岐黃探幽·非遺拓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紀實
屯堡文化作為明朝軍屯遺存的獨特文化形態,承載著中原文化與地方特色融合的歷史密碼,其水利智慧、建筑藝術、民俗非遺等蘊含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多元價值。然而,當下存在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年輕群體認知度低、傳承面臨斷代風險等問題,對其開展調研實踐,既能守護歷史根脈,也為非遺活化、鄉村文旅發展提供思路,具有傳承文化基因與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意義。
2025年7月12日,“岐黃探幽 非遺拓界”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鮑家屯、云峰屯堡,以“對接+學習+考察+交流”模式,開啟“實地走訪+深度調研”的文化解碼之旅:
• 鮑家屯:水利與田園的歷史對話
抵達鮑家屯后,團隊聯動村委會,從歷史背景切入,系統梳理村落水利工程。作為明朝軍屯典型,其“魚嘴”分流、溝渠縱橫的水利設計,實現飲水、灌溉、防洪多功能,六百年持續賦能村落發展。工作人員結合古地圖、族譜,解密“軍事防御思維融入水利建設”的歷史演變,呈現“軍屯為民屯”脈絡。
實地考察中,團隊聚焦田園布局,記錄“軍事防御格局+水流走向”的連片稻田,見證“山水—田園—村寨”生態;借特色松糕品嘗契機,與制作者交流,挖掘其在節慶民俗中的地位,解碼飲食工藝對中原文化的堅守。
• 云峰屯堡:建筑與非遺的立體挖掘
下午探訪云峰屯堡,團隊沿石階登頂,調研石砌建筑——墻厚三尺兼顧居住與防御,窗欞、門楣保留中原風格,街巷繪畫墻以地戲、農事為主題,成為“活態史書”。村委會工作人員詳解建筑細節,詮釋屯堡人“守傳統、適環境”的生存智慧。
基于天龍屯堡認知基礎,團隊聚焦地戲文化,走訪博物館梳理歷史淵源。地戲的作為紀念英烈、祈求平安的儀式性表演,其面具紋飾(紅臉表忠義、黑臉表勇猛)、表演程式均承載著特定文化寓意。博物館內陳列的老農具、生活器物,進一步補充了屯堡人的生產生活圖景。同時,借青椒雞火鍋體驗“就地取材”哲學,記錄獨特俚語、鳳陽漢裝傳承,印證“懷鄉又獨立”的文化特質。
全程中,團隊在老師指導下分工協同:專人負責建筑拍攝記錄,專人訪談手藝人與村民,專人整理地戲資料,保障調研有序;傍晚與村民深度交流,采集文化傳承看法并合影,留存珍貴素材。
經鮑家屯、云峰屯堡之行,團隊突破“單一歷史遺存”認知,明晰屯堡文化是融合水利智慧、建筑藝術、民俗風情、非遺技藝的活態系統:從鮑家屯水脈到云峰地戲,從松糕甜香到青椒雞鮮辣,從“耕讀傳家”匾額到“守規矩、護根基”民諺,處處彰顯“堅守中適應、適應中傳承”的文化韌性,為后續研究積累豐富一手素材與認知框架。
下一步,團隊將系統梳理調研資料,重點聚焦“屯堡文化當代傳承路徑”,挖掘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點,以青年視角輸出實踐成果,持續深化“岐黃探幽 非遺拓界”探索,助力屯堡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為同類文化遺存的傳承發展提供可參考的實踐樣本。聚焦傳承路徑,延續文化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