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切實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著力發揮推普在直播助農中的品牌塑造作用,打造鄉村特色產品線上推廣新場景,7月9日至7月13日,聊城大學國學經典“郵遞員”團隊赴聊城市陽谷縣西八里營村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暨暑期“三下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聚焦“語言賦能+數字興農”雙輪驅動模式,創新實踐并形成“推普強基”與“直播增效”兩大特色。通過聯合村黨支部召開座談會精準錨定實踐重點:一方面開展系統化語言能力培訓,鼓勵村民用普通話講解村史館里的鄉土故事,以此強化溝通自信、打破交流壁壘;另一方面結合座談會收集村民需求,開展實戰化電商技能指導,助力村民熟練掌握現代營銷技巧。這些舉措既拓寬了農產品銷路,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最終通過語言互通,為鄉村產業興旺與文化繁榮注入了新動能。
“語”潤鄉土凝共識 “規”范溝通聚合力
深化語言規范賦能,凝聚鄉村治理文化動能。實踐團隊精心準備以“推普”為主題的文創書簽和扇子,與村民互動交流、填寫調查問卷,借此了解西八里營村的普通話普及情況、各年齡段村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狀況,為推普提供扎實的基礎數據。調查顯示,60% 的村民日常僅說方言,少數村民不會說普通話,且多數在家中不用普通話,整體普及情況較差。針對調研結果,團隊在村黨建會議室與村黨支部展開座談,村黨支部書記對團隊寄予厚望,提出“推普助力村務溝通、凝聚振興合力”的共識,建立社會實踐共建基地,開展普通話教學。

實踐團隊運用網絡資源,生動講解普通話在日常溝通中的便利性。從“您好”“吃飯了嗎”等基礎問候,到實用的購物用語,隊員們逐字示范、耐心領讀、及時糾音。老人們學習熱情高漲,認真跟讀,努力克服發音難關,還通過集體朗誦《靜夜思》等詩詞,沉浸式感受普通話的韻律之美。通過學習不僅提高老人們的普通話水平,更在他們心中架起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語言之橋梁。同時,團隊在村史館用“普通話講解+鄉音解讀”的方式系統梳理村史脈絡,結合鄉土故事與村民深入交流,增強村民對“西八里營人”的身份認同,讓文化傳承有載體、精神共鳴有依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文化”雙重動力。

“云”銷特產拓新路 “青”力賦能促共贏
深化數字文化賦能,激活鄉村產業創新動能。實踐團隊以語言為媒、文化為魂、產業為基開展助農實踐,依托數字技術打造“線上直播+特色農產品”銷售矩陣。直播間內,隊員化身“鄉村好物推薦官”,借助直播設備展示陽谷縣黑芝麻、番茄等特色農產品,以“高性價比+文化故事”吸引廣大消費者。開播首日,點贊量與訂單量持續攀升,為西八里營村的農產品線上銷售積累了初步人氣與訂單。

實踐團隊以“青春智富”為品牌內核,打造“鄉音數播”助農新范式,通過“創新活力+數字傳播”雙輪驅動,構建起選品策劃、直播運營、文化賦能的全鏈條能力體系。村民借此拓寬銷路,實現18類特色農產品“觸網出山”。團隊還探索“語言+產業”融合模式,規范直播產品介紹用語,、植入村史文化,提升電商專業化水平并賦予農產品地域文化標簽。這場“青春+數字”的助農實踐,不僅讓鄉土特產“出圈”,更以“小直播”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動能,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思路。

推普聲揚陽谷畔,直播助農暖鄉田。聊城大學國學經典“郵遞員”團隊與當地建立社會實踐共建基地,通過基地開展方言與普通話互動交流、農產品直播推介等特色活動,用青春智慧架起城鄉對話橋梁,隊員們收集整理200余條當地方言資料,通過方言對比教學幫助230余名村民提升普通話水平,同時開展多場助農直播拓寬農產品銷路,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責任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在廣袤鄉村譜寫動人青春樂章。
未來,團隊將繼續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推動形成更具可持續性的服務模式,讓語言文化服務真正惠及更多鄉村群眾,不斷深化服務內容,拓展服務范圍,在保持現有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審核: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