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點亮星燈”暑期社會實踐隊兵分兩路,同步深入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鎖南鎮城南社區與東鄉民族中學,以“專業賦能教育,青春助力成長”為核心理念,為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帶來知識與溫暖的雙重守護。實踐隊首次采用“社區關懷+校園賦能”雙線服務模式,在學業輔導、科普教育中融入急救培訓等實用技能,精準回應少數民族地區兒童成長需求。
上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為民族中學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業分享。志愿者們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材料科學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大家知道我們平時用的手機電池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嗎?”“高鐵的車身為什么又輕又堅固?”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現場互動頻頻。“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多材料科學的奧秘,太神奇了!”八年級學生馬濤說,這次分享讓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她對大學專業有了初步的了解。分享會還融入“紅柳精神”教育,講述學院畢業生扎根西部、投身材料研發的感人故事。

圖為實踐隊隊員進行專業分享 劉謹萱攝
中午鎖南鎮城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早早便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實踐隊隊員們迅速與到來的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們熟絡起來。針對當地留守兒童假期作業無人輔導的實際需求,實踐隊精心策劃作業輔導環節。
在社區活動室里,30余名孩子整齊有序的坐著,隊員們分散其中,耐心解答孩子們在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上的疑難問題。來自東鄉族的小女孩馬曉燕拿著數學練習冊向志愿者請教問題,志愿者劉文博俯身拿起草稿紙,一邊畫圖示意,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解題思路,直到馬曉燕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作業輔導間隙,實踐隊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幫助孩子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更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愛。”

圖為實踐隊隊員為社區小朋友講解作業 劉赟澤攝
在東鄉民族中學,實踐隊邀請甘肅省紅十字會開展專題宣講。甘肅省紅十字會郭愛軍老師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和實踐操作等方式,向400余名師生普及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創傷包扎等實用技能。初二學生馬路遙在實操環節中,在隊員指導下完成胸外按壓模擬,他感慨:“以前覺得急救離我們很遠,現在知道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

圖為甘肅省紅十字會主題分享會 王義澤攝
宣講會結束后,實踐隊還與同學們開展了一系列體育鍛煉活動。羽毛球場上,志愿者與學生們組成混合戰隊,展開激烈角逐,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擋不住大家的熱情;跳繩比賽中,孩子們輕盈的身影在繩子間穿梭,歡呼聲、加油聲此起彼伏。“平時學習壓力大,很少有機會這么痛快地玩一場,和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運動,感覺特別開心。”八年級學生馬明山說。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質,更在汗水中澆灌出團結與自信的種子。

圖為社會實踐隊隊員與同學們體育活動 王義澤攝
從社區活動室耐心講解的側影,到急救課堂中緊握學生手腕校正按壓姿勢的雙手,蘭州理工材料學院學子用雙線并進的扎實服務詮釋新時代青年的擔當。正如實踐隊隊長所言:“材料人的使命不僅是研發尖端合金,更是以專業知識為橋,為每個孩子鋪就通往希望的‘星光道’。”當“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片天”的口號響徹東鄉,這實踐隊的青年已在鄉村振興的宏圖中刻下自己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