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正薇)7月1日至5日,吉首大學人文學院洪江市五溪文化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專業實踐團深入洪江市安江鎮、托口鎮及洗馬鄉,開展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在行走與對話中探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五溪流域的生動實踐。
稻魂陶韻:科技與文明的古今對話安江農校紀念園與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成為實踐團理解這片土地生命力的起點。聆聽科研人員講述袁隆平院士“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艱辛歷程,團隊成員無不為袁老“讓國人吃飽飯”的執著精神所震撼。“在烈日下走過那片試驗田,觸摸著曬谷場的石碾,書本上的故事變得無比真實,”成員小李在筆記中寫道。離開雜交水稻博物館,團隊奔赴高廟遺址核心區,探訪這一距今7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地標。在博物館內,隊員們仔細觀察出土陶器上的鳳鳥紋飾,認真聽取專家解讀高廟文化“以巫促文”的獨特價值。“高廟先民敬畏自然,袁老則用科技馴服自然,二者皆是對‘生’的至高禮贊,”“這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精神的古今共鳴。”

圖為團隊成員在安江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參觀學習。曾楊斯睿攝
商道為媒:古鎮侗寨里的民族交融印記在因水運興衰的托口古鎮,團隊重點采訪了一位81歲的潘姓老人。老人清晰地回憶道:“托口古鎮當年靠水運興旺得很!木材、桐油、藥材都從這里集散,江面上船來船往,岸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老人還詳細介紹了自己曾經從事的放排工作,以及托口的宗族文化:“我們托口曾經有八大宗祠,每個祠堂都是一個家族的根,記錄著家族的榮耀與規矩。”在老人的推薦下,實踐團前往三里侗寨繼續調研。深入三里侗寨,侗族老人展示的鼓樓與風雨橋, 無聲訴說著漢侗文化在商貿往來中的深度互嵌。“木材出山,鹽鐵入寨,這條‘水上絲路’就是民族交融之路,” 團隊負責人總結道。

圖為團隊成員對托口鎮潘姓老人進行訪問。鄧戈濤攝
祠舞相承:傳統文化在鄉土煥新洗馬鄉的易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間。作為研究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漢文化傳播與交融的活標本,易氏宗祠為理解多元文化互動提供了寶貴實例。易氏宗祠的祠長介紹道:“這祠堂,是我們易姓人尋根問祖、凝聚親情的地方,是血脈相連的紐帶。你看這梁柱雕花、飛檐斗拱,不僅是建筑的藝術,更是洗馬鄉幾百年鄉村文明的活化石。”而省級非遺“斷頸龍舞”則賦予了傳統文化躍動的生命力。村民生動講述其起源傳說:“涇河龍王因與渭河孽龍的爭斗而遭誤斬,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平反其名譽,將涇河移民(現今黔陽洗馬鄉的易氏先民)遷到雪峰山區。為了紀念龍王的功德,這些移民以竹篾制作“斷頸龍”,并舉行舞龍活動,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成員們被這融合歷史傳說、民間藝術與多民族文化的形式深深吸引。 成員小王激動地說, “我們年輕一代有責任讓它活起來、傳下去,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圖為洗馬鄉村民向實踐團成員講解斷頸龍舞的傳說與技藝。李清峰攝
五天行程,跨越七千年文明刻度。吉首大學青年學子從科技與文明的古今對話中,從商道促成的民族交融印記里,從祠舞相承的文化煥新實踐中,生動解碼了五溪流域‘多元一體’的共生密碼。這份浸潤著五溪泥土氣息的實踐報告,是青春對“何以中華”的熾熱回答——在古老的五溪流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長卷,正由年輕的力量奮力續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