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先烈,青年對話老兵接力紅色信仰
7月10日,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的“紅色基因·青春解碼”實踐團隊來到江蘇省邳州市,以“紀念館研學+革命老兵口述史料”的形式展開實踐活動,在接受紅色精神熏陶的同時對紅色精神的傳承進行深入的學習與調研。
出發前,團隊成員們了解到在日記中寫到‘‘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同志犧牲于江蘇省邳州市,于是,團隊成員們首先來到江蘇邳州王杰紀念館進行研學。王杰紀念館位于江蘇省邳州市運河鎮張樓村,占地約32683平方米,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走進紀念館,團隊成員發現館中收藏了大量王杰烈士曾用過的生活用品,實踐團隊隊員感嘆道:“展館里收藏的都是平凡的物件,但他曾使用過的軍裝、水壺、訓練器材,以及撲向炸點時身穿的破損衣物殘片,都在無聲訴說著他犧牲時刻的壯烈與一往無前。”
據解說員介紹,王杰紀念館是在王杰烈士犧牲地原址建立的雙層飛檐紀念亭,青松環繞,保存著當年的訓練場景,同時配合聲光電技術動態還原爆炸瞬間的場面。
展廳很大,團隊成員依次參觀了“陽光哺育”、“軍營放歌”、“豐碑矗立”、“精神勵世”四部分,他們注意到,館內通過運用油畫、雕塑、互動屏幕等多種方式,使歷史“可感可知”。
紀念館內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份份王杰親筆撰寫的樸素而又真摯的日記,情感真摯,字字動人。實踐團隊隊員選了幾份進行了朗讀。之后,講解員補充說到:“王杰烈士的的品格被總結為‘三不伸手’:第一、榮譽上不伸手,視個人為‘黨的幼苗’,將成績歸于集體培育;第二、待遇上不伸手,堅持‘比貢獻使人奮發,比享受使人衰退’,主動放棄提干休假機會;第三、物質上不伸手,以雷鋒為鏡,立下‘不買便衣、不購煙酒’等紀律,堅守艱苦作風。”
在展館內的題詞墻上,團隊成員們見到了毛澤東給王杰的題詞,“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王杰烈士用他的生命踐行了這三句話,他不僅在在抗洪中“涉深水運木材,渾身劃傷仍堅持”,以行動定義“革命者的標準就是戰勝萬難”,更在炸藥包意外引燃時用生命踐行日記中的誓言,撲向炸藥包,最后英勇犧牲。
走出王杰紀念館,大家都收獲滿滿,臨走時,實踐團隊隊長孫同學對大家說到:“紙玫瑰終會褪色,但精神之花永不凋零。這是前人留給后人最好的遺產,學習王杰精神,砥礪前行,便是我們在新時代續寫王杰日記中的未完篇章。”
第二天,團隊成員們通過介紹有幸去看望并采訪了一位81歲高齡的退伍老兵宋懷良,聽他講述革命故事,重溫革命歷史。
團隊成員們前往老人的家,老人早已在門口等候。“快請進!”老人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他們,雖然步履蹣跚,但軍人的堅韌早已刻進骨子里,鋒芒難掩,老人和藹的神情、爽朗的笑聲讓人感到親切與安心。事后實踐團隊成員回憶道:‘‘他身上有著一股精氣神,眼里是有光的。”
圍坐在客廳,孫同學問:“您在什么年紀參的軍?是怎樣走上從軍之路的?”老人抬手摩挲著下巴,“不到二十吧,”說著他挺直腰板,古銅色的臉上浮現出自豪的神情,“響應國家號召,就去部隊了!”眾人的目光隨著宋爺爺的手定格在墻上的一個老相框,里面是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青年宋懷良穿著一身干凈整潔的軍裝,臉上的笑容青澀卻又堅定,“那就是我剛入伍時拍的。”他說。
在后來的采訪中,宋爺爺回憶了自己參軍入黨、在解放后參加各項工作的經歷,他響應國家號召去了西部搞建設,油田上、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那個年代的社會面貌和他自身為國家作出的貢獻、立下的功績。他說入黨宣誓那天是印象最深刻的,拳頭緊緊攢著,戰友們齊聲喊著“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那心臟狂跳的場景讓他終生難忘。團隊成員們靜靜地聽著,感受著這位跨越世紀的老人散發出的堅貞與榮光。
采訪的最后,團隊成員代表問:“經歷了從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到現在和平富強的轉變,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老人答道:“國家強大了,人民跟著就幸福了。但和平富強不是天上掉下來滴,我看過有人吃不飽飯,也看過現代的高樓大廈,所以更知道現在的和平有多金貴!”
臨走時宋老堅持送到門口,看著大家一個個朝氣昂揚,欣慰的同時不忘囑托“你們現在趕上好時候了,但是也不能松懈,這個叫接好歷史的接力棒。去吧,未來看你們的了。”
與宋爺爺的交談使他們感觸良多,此時,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它是引領新時代青年前進的精神火炬,紅色精神的傳承是一項值得持續推進的事業。
在進行實踐活動總結時,團隊成員陶同學說:“通過這次紀念館的研學和對宋爺爺的拜訪,更加堅定了我傳承紅色文化的信念,在未來,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并繼續致力于紅色精神的傳承事業。”
作者:孫鵬翔 方明哲 殷子豪 陶施婷 來源:常州工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調研團于湯卞山村委會展開調研
- 為深入探究智慧農業發展路徑,同時強化社區反詐安全意識,7 月 1 日下午,巢湖學院赴同大鎮及王家壩智慧農業發展調研團立足校域周邊實
- 07-13
- 智匯農業助振興,文旅融合促發展
-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5年7月2日上午七點,巢湖學院赴同大鎮及王家壩“智匯農業,數聯鄉村”智慧農業發展調
- 07-13
- 致敬先烈,青年對話老兵接力紅色信仰
- 7月10日,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的“紅色基因·青春解碼”實踐團隊來到江蘇省邳州市,以“紀念館研學+革命老兵口述史料”的形式展開實踐活
- 07-13
- 尋跡公社記憶,解碼稻田新夢
- 為深入了解鄉村振興實踐成果,巢湖學院“智匯農業,數聯鄉村”調研團于2025年7月4日走進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探訪南閘公社與小滿稻夢基
-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