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紅彩,一把剪刀,承載著千百年來民間藝術的智慧。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學“磚注鄉情”發展成就實踐團深入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館及田營鎮、磚集鎮,圍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界首剪紙,展開為期三天的深度調研與沉浸體驗,以青年視角探訪非遺現狀,為古老技藝的薪火相傳注入創新思維。
初探民情:捕捉剪紙文化生態脈動
實踐團在抵達田營鎮后,深入街頭巷尾,面向當地居民、商鋪經營者、小攤從業者及學生群體展開扎實調研。百余份問卷與深度訪談,勾勒出界首剪紙在當代生活的真實圖景。

團隊成員們發現,老一輩居民對剪紙感情深厚,逢年過節仍延續親手剪制窗花的習俗,其技法與紋樣承載著濃厚的鄉土記憶。然而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工業機械化生產的裝飾品正悄然改變著大眾的選擇,傳統手剪窗花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受到沖擊。為改善這一現狀,當地政府與文化機構正積極行動,通過加強剪紙文化宣傳、在部分小學開設專門剪紙課程等方式,努力在新生代心中播撒非遺的種子。實踐團成員以專業態度與青春朝氣展開調研,贏得了受訪者的廣泛認可與贊譽,也為后續深入調研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對話匠心:在文化殿堂感悟指尖傳奇
實踐團走進古韻悠然的界首市文化館,開啟了一場深度的非遺文化溯源之旅。在館內工作人員引導下,團隊有幸拜會界首剪紙非遺傳承人劉廣軍老師。劉老師如數家珍,為同學們細致講解了館藏的多項文化瑰寶并現場展示了剪紙絕技——剪刀翻飛。紅紙簌簌,短短幾分鐘,一只只觸須纖毫畢現、仿佛振翅欲飛的蝴蝶便躍然紙上。在劉老師悉心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初試技法。看似簡單的蝴蝶圖案,實則處處是學問:剪刀轉折的弧度、力道輕重的拿捏、圖案對稱的精妙……大家雖初顯生澀,紙上留下探索的痕跡,卻在劉老師鼓勵下最終完成了屬于自己的剪紙作品。那一刻的歡呼,是對匠心最真誠的致敬。

訪談中,劉廣軍老師特別寄語青年學子:“期待你們運用新媒體傳播乃至AI賦能的力量,讓界首剪紙文化飛向更廣闊的天地。”這席話為實踐團后續的傳承創新思考點亮了方向。
創新啟迪:觸摸剪紙藝術的當代表達
實踐團繼續探訪之旅,來到磚集鎮劉廣軍剪紙藝術工作室及磚集中學手工教室。在工作室中,成員們不僅系統學習了刻畫與剪紙在藝術表現和技法上的精微差異,還通過實物對比,深刻體味到工業剪紙與手工剪紙在鋸齒紋樣處理上那份無法復制的獨特韻味與溫度。

團隊成員試穿了劉老師融合剪紙元素創新設計的絨布云肩。傳統紋樣與現代服飾的碰撞,讓成員們親身感受到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煥發的蓬勃生命力。在磚集中學手工教室,陳列的學生剪紙作品充滿童真又不失技藝傳承,這些稚嫩卻生動的創作,成為非遺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扎根、生長的最佳注腳。
青春接力:搭建文化傳承的嶄新橋梁
此次以非遺保護為核心的實踐活動,是安徽理工大學學子深入鄉土、踐行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他們不僅系統記錄下界首剪紙的歷史流變與生存現狀,更以敏銳的洞察捕捉到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契機。從田營鎮的社情調研,到文化館的深度對話,再到磚集鎮的創新啟迪,每一步都印證著青年學子作為文化傳承使者的橋梁作用。
當青春遇見非遺,碰撞出的是守護的信念與創新的火花。實踐團成員帶走的不僅是剪紙技法與紋樣知識,更是一份為傳統文化“活起來”貢獻青年智慧的使命。正如那在大學生手中誕生的、雖不完美卻充滿生命力的蝴蝶剪紙——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傳播,都是讓界首剪紙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振翅高飛的有力鼓翼。非遺傳承之路,正因青春力量的匯入而愈發寬廣、明亮。
(通訊員 陳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