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下午,由共青團川北醫學院委員會、共青團峨眉山市委聯合主辦,川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寧老師帶隊的“匯愛行金頂,醫心興綠野”鄉村振興促進團承辦的“繪農耕新篇,助鄉村振興”志愿行動,在峨眉山市麻柳村拉開帷幕。十余名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帶著對土地的敬畏與對鄉村的熱忱,以農耕體驗為筆、以墻繪藝術為墨,在這片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上,書寫著新時代青年與鄉村共生共榮的故事。
深耕土地:在汗水中解碼千年農耕智慧
活動中,10名農耕文化體驗員在指導人員帶領下分組參與種地、除草等農事實踐。志愿者們手持鋤頭翻土時,切身體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耘艱辛;在辨別雜草與秧苗的過程中,讀懂“順應天時、精耕細作”的生態哲學。“當老師說‘鋤頭入土角度要45度才不易傷根’時,我才明白農耕不是蠻力活,而是充滿智慧的技藝。”體驗員王同學感慨道。這場沉浸式實踐打破了城市青年對農耕的認知隔閡,讓“敬畏自然、艱苦奮斗”的農耕精神通過雙手觸感得以傳承。這場持續六個小時的農耕體驗,不僅是體力的考驗,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當00后的手掌握住祖輩傳下的農具,當現代青年的腳步踏在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上,那些關于生存、關于自然、關于奮斗的基因密碼,正通過掌心的溫度與泥土的觸感,完成一次生動的代際傳遞。

妙筆生花:墻繪勾勒鄉村文化新圖景
5名墻繪志愿者以豐收喜悅為創作核心,將金黃的稻浪、當地特產的脆李和農民伯伯欣慰的背影作為主元素,揮灑于鄉村墻面。在細膩的畫筆勾勒下,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農,坐在擺滿脆李的桌旁,深情凝望著眼前無垠的金色稻田,畫面洋溢著耕耘后的滿足與對土地的深情。原本單調的墻體瞬間化作展現農耕成就與鄉土溫情的動人畫卷。村民李大爺駐足觀看時笑言:“這畫里的豐收景象真喜人,以后可以指著墻給孫子講講我們種糧食的不易和豐收的歡喜。”墻繪不僅扮靚了鄉村顏值,更成為傳遞農耕精神、定格豐收喜悅的文化窗口,為后續開發“農耕文化+鄉村旅游”路線埋下生動伏筆。

雙向賦能:搭建城鄉融合發展橋梁
活動中,4名攝影志愿者全程記錄實踐過程,通過鏡頭語言傳播農耕魅力。據活動負責人介紹,志愿者后續將依托拍攝素材開展“農耕文化進校園”分享會,并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墻繪景觀,吸引城市游客關注鄉村。這種“實踐體驗+文化傳播+產業引流”的模式,既讓大學生在土地中汲取成長養分,也為鄉村帶來人流、信息流與創意資源。現場設置的安全警示標識與急救保障,以及墻繪材料選用的環保顏料,更彰顯了活動兼顧實踐價值與生態保護的嚴謹考量。

此次志愿行動以“農耕”為紐帶,讓年輕一代在泥土中體驗傳統生產智慧,同時通過藝術創作為鄉村增添文化活力。正如活動組織者所言:“我們期望通過‘體驗---創作---傳播’的實踐閉環,讓農耕文化更貼近現代生活,也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這場融合了青春汗水與創意色彩的實踐,正是“匯愛行金頂,醫心興綠野”鄉村振興促進團深入基層、服務鄉村的一次鮮活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