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服務鄉村振興,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對中醫藥文化自信,7月4日,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立德創新卓越班”、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安徽醫院、休寧縣中醫院共計48名師生聯合開展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申國明教授作了題為《新安醫學的主要成就與傳承發展》專題講座。申教授深度剖析新安醫學在理論、臨床、學術傳承等方面的成就,結合地域文化與醫學交融背景,闡釋其對現代中醫藥發展的啟示,為師生理解中醫藥傳承脈絡筑牢根基。
(圖為申國明教授進行講座)
隨后,師生們參觀了百草園,體驗香囊制作,觀看了膏藥加工、中藥煎煮等活動。
岐黃薪火映照初心,青春力量賦能基層。在休寧縣人民政府、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實踐隊員們將深入基層一線,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群眾,用實際行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7月5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班的暑期實踐團隊攜手合作,聯合休寧縣中醫院的醫生們,在風景秀麗的黃山市休寧縣陳霞衛生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傳承中醫藥文化,共創健康新風尚”的義診活動。這兩所中醫藥學府的青年學子們與經驗豐富的醫生們一起,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包括中醫脈診、問診咨詢、艾灸推拿以及血壓和血糖測量在內的多項醫療服務。此外,他們還開設了健康講座和中藥香囊制作等中醫藥文化體驗課程,讓當地居民親身體驗到中醫藥的獨特魅力。
這些年輕的學子們以“岐黃仁術”之技,踐行著醫者的初心,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百姓服務。同時,他們還通過“文化潤心”之力,積極弘揚健康理念,讓中醫藥文化在百姓心中深深扎根。此次義診活動不僅有效地緩解了基層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還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圖為江婷醫生為患者進行脈診檢查)
(圖為鄭保醫生為患者進行問診檢查)
(圖為趙琴醫生為患者進行血壓測量)
(圖為上海曙光安徽醫院向休寧縣陳霞衛生院捐贈藥品)
(圖為老師為居民講解安全用藥知識)
(圖為義診活動圓滿成功,全體成員合影留念)
這場跨越安徽和上海的暑期實踐活動,不僅是對“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響應,更是青年學子們用實際行動丈量鄉村振興需求的深刻歷練。通過這次活動,他們不僅增長了知識,鍛煉了技能,還深刻理解了作為一名醫者的責任與使命。這次義診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福利,也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兩所學校的團隊成員們以仁愛之心積極踐行著他們的責任和使命,以精湛的技藝和專注的精神傳承著中醫藥文化的火種。他們在這片休寧的山水之間,用心培育和澆灌著中醫藥文化的種子,使得這些古老的智慧和知識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中醫藥文化得以在新的土壤中扎根,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為更多的人帶來健康與福祉。
7月6日,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感悟傳統文化魅力,安徽中醫藥大學“立德創新卓越班”和上海中醫藥大學師生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安徽醫院,共同前往安徽黃山休寧縣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先后參觀了皖浙贛省委駐地舊日址石屋坑和休寧縣狀元博物館,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溫革命歷史,汲取奮進力量。
(圖為師生相伴前往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
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汪村鎮石屋坑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皖浙贛省委的重要革命根據地。
其被譽為“皖南革命搖籃”,“皖浙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指揮中心”。
在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石屋坑,全體人員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參觀了多處紅色遺址,通過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和生動講解,深入了解了土地革命時期,皖浙贛邊區紅軍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
(圖為師生在舊址前集體合影留念)
石屋坑是南方八省游擊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展現了紅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斗爭的革命精神。
休寧縣狀元博物館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是中國唯一以“狀元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集中展現了中國科舉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休寧“中國第一狀元縣”的輝煌歷史。
(圖為師生在狀元博物館集體合影留念)
此次活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此次沉浸式學習教育,全體師生既觸摸到了歷史的厚度,更感受到了精神的溫度。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革命先烈的熱血忠魂與歷代學子的家國情懷,在此刻交相輝映。大家一致表示,要將紅色基因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實踐密碼,讓文化自信成為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交出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