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奔赴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上方村展開實踐調研。自溧水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來,上方村的鄉村面貌和村民們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在農學院肖瀏駿副教授、專職團干部楊宸宇的指導下,實踐團探尋上方村“千萬工程”實施前后鄉村風貌的變化,通過對當地村民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記錄鄉村振興的時代脈動。
道路暢通連民心,環境蝶變展新顏“這幾年村里道路的改善是最大的!”在村養老服務中心,村民夏叔叔對實踐團道出了最樸實的感受。曾經塵土飛揚的水泥路,如今已被平整的柏油馬路取代,實現了從“灰”到“黑”的品質躍升,成為上方村煥然一新的縮影。




圖為上方村鄉村風貌趙珉熠供圖
行走村中,實踐團感受到:分類垃圾桶有序布設,生態墻繪點綴白墻黛瓦,健身文娛設施觸手可及,昆蟲生態園、博物館更添科普趣味。完善的醫療教育網絡、定期的健康講座,與“垃圾分類”、“鄉村振興”的醒目標語一同,勾勒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現代鄉村圖景。
特色產業興鄉村,技術人才盼甘霖當實踐團成員問及村中特色,一位村民自豪地指向葫蘆壩:“世界昆蟲郵票博物館、特色民宿和農家樂,是我們亮麗的風景線。”上方村立足資源稟賦,正全力打造多元融合的特色產業體系。世界昆蟲郵票博物館成為獨特的文化名片,吸引著世界游客好奇的目光;特色民宿與農家樂在葫蘆壩畔興起,為鄉村旅游注入活力。同時,村里深耕特色種植:碧螺春茶葉清香四溢,優質大米是餐桌上的保障,而那份帶著濃濃“上方村味兒”的傳統手工紅薯粉絲,更是承載著鄉愁的獨特風味。這些產業共同構成了上方村鄉村振興的經濟引擎。


圖為實踐團在上方村養老服務中心展開問卷調研趙珉熠供圖
然而,描繪美好圖景的同時,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樣清晰:人才稀缺、資金不足、市場競爭激烈成為前行的羈絆。村民熱切期盼農科學子能夠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指導,同時也期待青年才俊能為鄉村旅游出謀劃策,為產業騰飛注入智慧動能,讓鄉村的“亮麗風景線”真正轉化為富民強村的“金鑰匙”。
農田里的堅守:機械賦能下的“銀齡”耕耘實踐團走進塘竇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對負責人武爺爺展開采訪。79歲的黨員武爺爺已在此耕耘七載,他悉心回答了實踐團成員的疑問。在回答關于鄉村振興的意見這一問題時,武爺爺堅定講道:“要重視農業,把農業搞上去!”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六百余畝,秋冬種麥,春夏插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無人機精準播撒種子與肥料,收割機高效作業,秸稈科學還田。


圖為實踐團走訪塘竇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趙珉熠供圖
武爺爺細細算起“科技種田賬”:水稻畝產超千斤,種子約22元/斤,復合肥追施數次,國家補貼部分農藥……盡管機械大幅解放了勞力,但合作社仍面臨“銀發”支撐的現狀,亟需懂技術、善經營的年輕力量加入。

圖為實踐團與上方村工作人員程晨(左三)的合影肖佳慧供圖

圖為實踐團與塘竇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武洪星(左二)的合影趙珉熠供圖
“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穿行于整潔村道、生機田野與特色場館之間,鏡頭捕捉著“千萬工程”為上方村注入的澎湃活力。從村民滿意的笑容到武爺爺期盼的眼神,從機械化轟鳴的稻田到靜待開發的旅游資源,一幅產業興、環境美、農民富的振興畫卷正徐徐鋪展。青年學子記錄下的每一幀對比影像,不僅將訴說鄉村巨變的故事,更將凝聚起農科智慧反哺鄉土、共繪未來新圖景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