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郭康寧)一扇老舊的木門默立在塘坪村斑駁的墻邊,深棕色門板的裂紋銘刻著風雨侵蝕的印記。然而,就在這被時光重重涂抹的門上,一行用白色粉筆寫就的稚嫩字跡卻陡然扎進人心——“我想讀書”。字跡歪斜如初生幼苗,用力透出的重量,仿佛是整個童年的渴望在捶打這扇沉默的門扉。
當邵陽學院音樂舞蹈心聲志愿團的青年們腳步踏入村落,他們調研鏡頭下的這一幕,成為了無聲卻最撼動人心的開場白。這里是留守兒童與老人相依相守的土地,是資源匱乏中堅韌生長的家園。
貧困的藤蔓或許纏繞著現實的門檻,卻無法扼殺生活深處昂揚的歌聲。志愿團成員眼中所見:河邊浣洗衣裳的老人,竟在流水聲中放開了嗓子,將一首紅歌唱得嘹亮坦蕩;當合唱團的音律在山坳間響起,孩子們眼中閃爍好奇的光,爭相圍攏——簡陋的環境未能抹去人們天生對美、對藝術的生命熱忱。他們像是石縫中頑強綻放的小花,貧瘠但從不貧弱。

但這扇木門終是沉默的見證者。透過門上鐵欄桿切割的天空,一方蔚藍與白云飄過,“我想讀書”這幾個稚拙筆畫背后,是多少個沒有父母陪伴、教育資源又匱乏的日常?求知的熱望如被無形高墻阻擋的光,如此渴望又令人心酸地懸置于此。它是一句刻寫于春天門扉上的呼喚,更是偏遠村落對改變的集體叩問。
志愿團此次三下鄉,正是帶著音樂的種子和探尋的目光而來。他們不僅傾聽紅歌與童聲合唱中蓬勃的生機,更被那粉筆無聲的吶喊深深觸動。當藝術的音符與知識的力量交匯,便可能為這片土地奏響改變的序曲。青年們用善意與行動作為回響:那些在窗下耐心教唱的練習、一摞摞細心清點的捐贈書本,如春風般在教室與院落之間流轉,溫柔擦拭著木門上的渴望,也在孩子們緊閉的心扉縫隙間,撒下光點。
教育的溫度能否撫平木門的蒼老痕跡?藝術的翅膀是否能載動沉重的夢想?我們無法預知。但那扇門前踮腳寫字的孩童一定明白:當歌聲在教室與田野間繚繞不散,當更多握書的手悄然匯集于此,便是貧瘠土地深處最不可遏制的春天。唯有千萬份注目與綿延不絕的行動,才能讓刻在門上的祈愿,真正化為孩子們手中照亮前路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