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校園生活,沒有小說里那般跌宕起伏的情節,它更像一首由無數平凡日子譜成的歌,時而輕快,時而低沉,卻在記憶深處持續回響,成為我青春里最閃耀的底色。
如果非要為這段生活尋找一個中心,那無疑是那座沉默矗立的圖書館。它是我精神的“避難所”和“充電站”。我喜歡在三四樓靠窗的位置坐下,那里有茂盛的香樟樹梢作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書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在這里,我不僅啃完了艱深的專業著作,也邂逅了卡爾維諾的奇想世界,甚至只是為了發發呆,看窗外云卷云舒。那種沉浸在知識海洋中的靜謐與富足,是大學贈予我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而生活的熱鬧,則主要揮灑在了社團和宿舍。我加入了文學社,每個周四晚上的討論會,成了我雷打不動的期待。我們為一句詩的解讀爭得面紅耳赤,也分享彼此稚嫩卻真誠的作品。正是在那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夜晚,我真正感受到了何為“靈魂的碰撞”。宿舍,則是我的另一個家。那方小小的天地,記錄了我們的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和室友們圍坐一桌分享從家鄉帶來的特產;第一次在深夜的“臥談會”上,敞開心扉聊起隱秘的心事與對未來的憧憬;也第一次,因為生活習慣的摩擦而學會包容與溝通。那盞為彼此留的微弱的臺燈,溫暖了無數個晚歸的夜晚。
當然,我的大學地圖上,還有幾個不可或缺的坐標。永遠人聲鼎沸的食堂,是味蕾的探險樂園。我們今天會為了一道美味的糖醋排骨而雀躍,明天也會調侃某個窗口“永不變化”的土豆絲。從教學樓到宿舍那條走了無數遍的林蔭道,見證了我的四季:春天看櫻花爛漫,夏天享受綠蔭庇護,秋天踩過沙沙作響的落葉,冬天則在寒風中裹緊外套,匆匆而行。
這段旅程也并非總是晴空萬里。我也曾為了一份不滿意的成績單而獨自在操場上跑到精疲力盡;曾在考研與就業的十字路口前反復徘徊、焦慮不堪;也曾經歷過友情的考驗和青澀情感的無疾而終。這些迷茫與挫折,像成長路上必經的陣雨,打濕了我的翅膀,卻也讓我學會了獨自梳理羽毛,變得更加堅韌。
如今,站在畢業的門檻上回望,我的大學校園生活,就像一幅由這些細碎、溫暖、偶爾帶點酸澀的片段拼貼而成的畫卷。它給予我的,不只是一紙文憑和專業知識,更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是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珍惜真摯情感的柔軟內心,以及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勇氣。
這段平凡而獨特的時光,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脈,成為我走向下一段人生旅程時,最堅實的地基和最溫暖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