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時間管理進化論:從“早八人”到“圖書館常駐民”
大一剛開學那會兒,我是標準的“早八難民”。鬧鐘要設三個,從六點半響到七點十分,最后在室友“再不起就沒早飯”的催促里,才胡亂套上衣服沖向教學樓。課桌上攤著前一晚沒整理完的筆記,老師講課時總忍不住走神,到了下午更是困得直點頭——可即便這樣,晚上回到宿舍,還是會抱著手機刷到深夜,第二天再陷入“起不來-課沒聽-補不完”的死循環。
第一次意識到“時間被偷走了”,是期中考前的周末。我抱著一摞書去圖書館,本想惡補落下的《現代漢語》,可剛翻開書,手機彈出社團群的消息,順手回復后又刷了會兒朋友圈,等反應過來時,半小時已經過去。抬頭看窗外,陽光移了大半,桌角的咖啡涼透了,書上的批注還停留在第一頁。那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對著備忘錄里“本周待辦”后面一串沒打勾的事項發呆:原來不是大學時間不夠用,是我把它拆成了無數個碎片,被瑣事牽著走。
真正開始調整,是從一張“丑丑的時間表”開始的。我沒學網上那些復雜的時間管理法,就找了本方格本,左邊列課程表,右邊按“上午-下午-晚上”劃分塊,把“背單詞”“整理筆記”“社團例會”這些事填進去。一開始總卡殼:原計劃用一小時寫作業,結果被難題絆住拖了倆小時;想留晚上去圖書館,又被室友拉著去參加了班級聯誼。但我沒急著改計劃,而是每天睡前在本子上畫“×”和“√”:完成的事打勾,沒完成的標上原因。慢慢發現,我總在“課間十分鐘”刷手機刷過頭,導致下節課遲到;也總高估自己的效率,把“復習三章內容”這種事硬塞給一個小時。
后來學會了“給時間留縫”。我在計劃表上把“大塊時間”拆成小塊:比如把“復習專業課”分成“看教材20分鐘+整理框架15分鐘+做習題25分鐘”,每完成一塊就站起來接杯水,既避免了久坐犯困,也能及時調整節奏。早上八點到館,先花十分鐘列好當天要完成的三件事;中午去食堂速戰速決,回來趴在桌上瞇了十五分鐘;下午沒課,就抱著電腦在靠窗的位置寫方案,累了就翻兩頁閑書。那天太陽落山時,我合上電腦看著屏幕上的“完成”提示,突然發現:原來不用熬夜,也能把事做完。
現在的我成了圖書館的“老熟人”。不是每天都泡在里面,而是摸清了自己的“高效時段”:早上八點到十點腦子最清醒,就用來背單詞、看專業書;下午三點到五點適合做需要動手的事,比如整理實驗報告、剪社團活動的視頻。圖書館的阿姨都認識我了,有時會笑著問:“今天還坐老位置呀?”我會點點頭,放下書包先把水杯灌滿——這是我給自己定的“儀式感”,坐下就把手機調靜音塞進包里,桌上只留書和筆。
其實大學的時間管理哪有什么“進化論”,不過是從“被時間追著跑”,慢慢變成“牽著時間走”。不用逼自己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也不用羨慕別人的計劃表多整齊。就像圖書館窗外的樹,春天抽芽,秋天落葉,各有各的節奏。找到自己的節奏,把該做的事做好,也把該歇的空留足——這大概就是我在“早八”和“圖書館”之間,學會的最踏實的道理。
校園生活推薦
-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 8.19日醫師節,身為醫學專業實習生,在實習醫院參加知識競賽,與臨床醫生共同比拼。通過比賽,深有感觸,感到臨床工作不僅需要
- 2025-08-19
- 光芒·閃耀
- 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特殊的存在。我們從影視劇中回到那個時期的波瀾壯闊,從老一輩口中窺見先人
- 2025-08-19
- 別讓“假想觀眾”困住腳步
- 文章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目光焦慮”:因室友一句評價糾結穿搭,因怕出錯在分享前緊張,就連去圖書館都顧慮他人看法——許多人總
- 2025-08-19
- 你有“努力羞恥癥”嗎?
- 文章聚焦當代大學生的“努力羞恥”現象:課堂上藏起預習成果,小組作業淡化付出,連去自習室都要“繞路”。這種把認真藏在“擺
-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