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青春赴韶華,奮斗凝聚歲月紅
且以青春赴韶華,奮斗凝聚歲月紅
--------讀《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有感
“古人‘十年寒窗’,是為了金榜題名,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這一套陳腐的觀念,當然為我們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學生所不齒。相信同學們都有著明確的學習目的,都有著奮發圖強、獻身四化的遠大志向,一定是不會辜負著‘黃金時代’的寶貴時光的。”習主席在信中如是寫道。每每讀至此,不禁深思,作為當代新青年,一名中醫學子,該如何奮斗一生呢?
少年應有鴻鵠志,當騎駿馬踏平川。作為一名中醫學子,我想應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緊密結合,大醫精誠,磨練醫技,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服務人民群眾的醫生,為萬世開太平。但是怎樣磨練醫技是一個“難纏”的話題。《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給予了我一些深刻的啟示。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在中醫學習生涯中,首先要肯吃苦。面對繁重的學業,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決心,扎根書海,刻苦求索。肯吃苦又是什么樣的精神呢?是伴著星辰月光的夜以繼日,還是汗流浹背的痛苦?讀了此書,我認識到,吃苦的精神并非是身體上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是一種自控力,自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一個人能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把時間精力都聚集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敢于丟棄所有讓自己舒服和快樂的東西,然后堅持到底。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而聚集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放棄娛樂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無意義的消費,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獨。它本質上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孫思邈先生有言:“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服務人民群眾的醫生,需要擁有孫思邈先生“大醫精誠”的品德。生命相托,何以為醫?“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在漫漫求索路中,我應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誓言始終叩問自己的為醫初心,勇擔重任,為人民服務,以青春赴韶華,奮斗凝聚歲月紅!
多經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難方能圖其遠。壯志凌云離不開社會的熔爐淬煉,腳踏實地離不開現實的磨礪。知行合一,想為醫者,離不開實踐的土壤。習主席說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慢慢求索路中,為醫者,要扎根人民群眾,多練、多看、多思,不斷總結經驗知識,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事業當中!
時代的考題已經列出,讓我們以青春赴韶華,用奮斗凝聚歲月紅,書寫我們關于時代的答卷!
校園生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