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的定勢
現階段,專家指出大學生心理狀態復雜多樣,面臨諸多挑戰。處于青年中期的他們生理接近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行為上充滿活力卻偶有沖動,情感豐富且波動大,思維活躍卻易固執,雖渴望建立人際關系,卻因社交虛擬化導致線下社交能力退化。同時,學業競爭內卷帶來的高投入低效能引發焦慮,職業規劃不確定致使自我懷疑,而心理咨詢資源緊張又阻礙心理求助。相關調查顯示,21.48%的學生存在抑郁風險,45.28%面臨焦慮困擾,且心理問題呈現“低齡化、隱蔽化、連鎖化”趨勢,亟需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合作,共同守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我覺得我們學校做得很好,在心理健康上重視程度遠超我們想象。講個笑話,我的舍友在填寫例行的心理普查表時,迷迷糊糊地填錯了。最后在自己最近的內心活動里,勾選上了煩心事多,有一定的自殘傾向。剛填寫上去,下一秒輔導員的電話就打過來了,約他下午面談一下。他當時慌掉了,所以就反思了一下自己哪個方面是不是做錯了。本能的緊張一下,然后后來老師跟他說,他的心里表單上面填了他最近的一個不好的狀況,老師想問問他,關心一下是不是家里出現什么問題。我估計他下一次再也不會迷迷糊糊地填錯了。
雖說是笑話,任何一個層面的人都重視心理的問題。國家出政策,社會出改革。都是為了我們青年甚至少年,能有一個好的心理。但有的大學生被自己心理所拘束。我是見過例子的,拿MBTI舉例:如內向型(I)大學生更傾向自我反思與深度思考,面對學業壓力時可能更依賴自我調節,而外向型(E)學生則偏好通過社交緩解焦慮;直覺型(N)學生善于把握抽象概念,在創造性學習任務中更易獲得成就感,實感型(S)學生注重細節與實際經驗,在傳統課程學習中更得心應手。假如我是I人,我自設定就不樂意社交。這還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疲勞跟麻煩接踵而至。
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能調節身心狀態;正視壓力,通過合理規劃、分解任務來化解焦慮;主動參與社交,真誠溝通增進人際支持;定期自我反思,接納不足并積極改進;遇到困擾時,及時向親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幫助,從而塑造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作者:孫源潮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提升心理韌性:大學生應對壓力的關鍵
-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社交、職業規劃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韌性作為一種關鍵的心理品質,決定著大學生能
- 06-23
- 大學生心理適應:從迷茫到成長
- 大學,是人生旅程中的關鍵轉折點,充滿無限機遇與挑戰。對于初入大學的新生而言,從相對熟悉、規律的高中環境,過渡到自由開放、豐富多
-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