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涼夢 一夢逐一生 ——觀《袁隆平》有感
5月22日,一位91歲的老人走了。湖南長沙中南大學醫院門診樓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靜靜矗立。不知是誰,采下袁老畢生為之奮斗的夢,向他祭獻。靈車過處,人們夾道相送,汽笛聲聲祝他一路走好。一顆稻種,填得滿天下糧倉,千言萬語,道不盡一生故事。他以祖國和人民為已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老百姓把袁隆平刻進自己心里。袁隆平逝世后,人們悼念的文辭中常有一個熱詞一國土何為國士?謂其“才能功蓋一國”,抑或“一國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
達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為還有對人民家國、民族的責任
和愛。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當天,他還在試驗田里查看雜交水稻增長情況。行動不便后,
湖南省農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塊試驗田,他在家里就能
看見水稻。當雙腳無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時刻扎在廣袤團野里。是什么讓他對稻田如此眷戀?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956年上映的電影《上甘嶺》中,年輕的志愿軍戰土高唱《我的祖國》。那一年,26歲的袁隆平開始了農學試驗。不久后,他的研究從紅薯育種轉向水稻育種。這一轉身,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饑餓斗爭的歷史。挨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新中國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餓殍,而立志學農。“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一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讓袁隆平開始了長達半多個多世紀的追逐。
“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 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畢業后,袁隆平立下執誓言。從此,蓬勃向上的新中國袁隆平提供了踐行農業報國誓言的廣闊舞臺,日益強盛的祖國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時腦熱而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這是一條艱辛求索的路,質疑、失敗,挫折,如家常便飯;誤解、反對、抵毀,曾如影隨形,他默不作聲,背上臘肉,轉乘幾日火車,去云南、海南、廣東,重復一場又一場實驗。為稻種追尋溫度與陽光,就像候鳥迫著太陽!
糧穩,則天下安。水稻種植是應用科學。對科學家袁隆平而言,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一技術手段不斷更選,但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始終是豐收。
“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這是袁隆平的夢,也是后來者的凡夢。未盡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正待我們去堅守拼搏、開掘。生命有盡頭,科學無止境。一代科學巨擘隕落,留下豐富的精神遺產,激勵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你聽!傳承的決心,如稻穗飽滿;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作者:胡澍山 來源:塔里木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