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次接觸這個研究課題時,我對其中一些詞匯和概念僅是聽說,并不熟悉,而對其內容和細節更是知之甚少。然而,在本次開展實地調研之前,為了實踐的順利進行,以及后續在撰寫實踐報告的過程中,我通過大量的資料查閱,才算是對它的認識從初步了解到逐步加深。
首先我們需要構建理論基礎。鄉土地理課程是指以學生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為主要內容的地理教學活動。它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家鄉,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愛國情感。鄉土地理課程的實施,讓學生在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中,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思政教育強調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課程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鄉土地理課程中,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旨在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例如,通過對家鄉歷史的探究,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從而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在當前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將鄉土地理課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對于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增進對本土文化的認知以及培養實地調查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鄉土地理課程設計的調查與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該課程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時反思和優化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鄉土地理課程是落實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和豐富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思政素養。課程不僅讓學生了解家鄉,更在實踐中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們此次調研的對象主要是宣恩縣第一中學師生,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調研、聽課和現場訪談等,實地感受當地的人文特色與自然魅力,了解教師在鄉土地理課程設計中遇到的挑戰,了解鄉土地理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情況,評估課程設計的有效性,為課程的優化提供依據,收集學生、教師、家長等不同群體對鄉土地理課程的看法和建議,以期為相關教育實踐提供參考,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對宣恩縣第一中學的一名地理老師進行訪談時,我才深刻認識到,當前社會背景下中學教師在設計鄉土地理課程的過程中是充滿困難與挑戰的。教師可能難以獲取到關于本地區地理、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最新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更無法保證其資料和數據的專業和權威性。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平衡地理知識的傳授與思政教育的融入,同時確保課程內容既全面又深入,也是一個挑戰。教師可能需要額外的培訓和專業發展機會來提升自己在地理教學和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一個課題的提出以及后續的發展成熟是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時間和經費的,而當前中學老師大多都被繁重教學任務所束縛,這是十分兩難的境地。由此可見,鄉土地理課程教學的探索道路是道長且阻的。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認識到鄉土地理課程設計在大思政背景下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于通過生動實際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鄉土地理的學習讓我們更加明白,作為當代學生,我們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還要學會關注社會、關心家鄉的發展,成為有擔當的現代公民。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鄉土地理教育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情感體驗,使之成為連接個人與家鄉、社會的重要橋梁。通過不斷優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鄉土地理課程有望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許當前社會背景下,鄉土地理教學探索之路“曼曼其修遠兮”,但吾輩必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