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思政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探索鄉土地理課程設計,我參與了一次深入而有意義的社會調查。這次調查讓我對鄉土地理與大思政教育的融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感悟。
一、調查背景與目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大思政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大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而鄉土地理作為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等獨特優勢。此次社會調查旨在了解大思政背景下鄉土地理課程的現狀、需求和發展方向,為設計更具特色和實效性的鄉土地理課程提供依據。
2、 調查過程與方法1.問卷調查
我們設計了兩份涵蓋學生、教師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鄉土地理的了解程度、對大思政教育的認識、對鄉土地理課程的期望等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收集了數百份有效問卷,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
2.實地走訪
我們深入學校、社區、鄉村等地,與學生、教師、家長和當地居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實地走訪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了鄉土地理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情況,以及大思政教育在鄉土地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3.文獻研究
查閱了大量關于鄉土地理、大思政教育和課程設計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和趨勢,為我們的調查提供了理論依據
3、 調查結果與分析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人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鄉土地理的概念和內涵認識較為模糊。學生普遍認為鄉土地理就是介紹家鄉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缺乏對鄉土地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對鄉土地理重視不夠的情況,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性。
2. 大思政教育與鄉土地理的融合度不夠雖然大家對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但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大思政教育的融入還比較薄弱。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也缺乏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對家鄉的發展關注不夠。
3.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不足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但在實際教學中,開發和利用程度還比較低。學校和教師缺乏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挖掘和整合,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缺乏生動性和實踐性。同時,社會各界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支持力度也不夠,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
4. 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創新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缺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技術的應用。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4、 調查啟示與建議加強鄉土地理教育的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各界對鄉土地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學校可以通過舉辦鄉土地理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活動,激發學生對鄉土地理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鄉土地理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
2. 加強大思政教育與鄉土地理的融合將大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鄉土地理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教師可以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
3. 加強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校和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整合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開展實地考察、調研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同時,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建立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共同推動鄉土地理教育的發展。
4. 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可以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中掌握鄉土地理知識。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技術,如多媒體教學、虛擬仿真實驗、在線學習平臺等,提高教學效果。
5、 總結與展望通過這次社會調查,我深刻認識到在大思政背景下,鄉土地理課程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鄉土地理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提高對鄉土地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加強大思政教育與鄉土地理的融合,開發和利用好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同時,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更加關注鄉土地理教育,共同為推動鄉土地理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鄉土地理課程一定會在大思政背景下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