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鄉村特色資源,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在當今經濟發展的浪潮中,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社會福祉的重要力量。懷著對這一前沿領域的好奇與探索之心,于2024年7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暑假實踐隊走進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部分鄉鎮進行了一次關于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次實踐不僅讓我親身感受到了產業融合帶來的變革與機遇,更讓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未來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實踐之初,我們深入參觀了一些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像面粉工廠、花生油工廠和幾個特色鄉村。傳統的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代表,往往被局限于種植和養殖環節,附加值較低,農民的收入也相對有限。然而,隨著產業融合的推進,我們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在一些現代化的農業園區,農業不再僅僅是生產糧食和農產品,而是與第二產業的農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的農業旅游、電商銷售等緊密結合。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原本普通的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高附加值的商品,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農業旅游的興起讓城市居民有機會親身參與農事活動,體驗農村生活,為農村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圖為蘋果產業園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怡菲供圖
在一家花生油和面粉加工廠,我們看到了田間種植的小麥和花生一步步變成全國人民日常必不可少的面粉和花生油產品。工廠負責人介紹說,這種產業融合模式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還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看著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機器,我深刻體會到了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提升作用。農產品加工不僅延長了農產品的保質期,還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這讓我明白,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通過相互滲透和協同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的最大化創造。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工廠工作人員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怡菲供圖
除了農業與工業的融合,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來到了一個名為河崖紅色教育基地的村莊,看到了昔日紅色軍人們所居住的破舊的農舍被改造成了旅游參觀紀念景點,并建立了膠東紅色文化展館存放軍人們的遺物,農田變成了游客體驗農耕文化的樂園。村民們通過開展農家樂、農產品采摘、民俗表演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休閑。這種“農業+旅游”的模式,不僅讓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還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這里,我感受到了第三產業為第一產業注入的活力和創造力。鄉村旅游的發展讓農村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到農村的發展。
圖為膠東紅色文化展館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怡菲供圖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比如,一些地區的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創新和特色;部分企業在產業融合過程中面臨資金短缺、技術不足和人才匱乏等問題;還有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產業融合的發展。然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我們更加明確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深刻認識到第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途徑。產業融合不僅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能夠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肩負起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時,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關注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訊員 李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