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自古城來,一品文化美中國青年網青島1月16日電(通訊員 石安)為了探索傳統文化,感悟勞動精神,積極相應文化強國建設,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相結合,進而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感召力。2024年1月16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追風拾野”實踐隊前往即墨古城進行實地走訪,與周邊群眾進行探討來充分了解古城文化,汲取其中的優秀傳統精神,實現傳承和發揚。
圖為青島市即墨古城西城門遺址圖。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石安 攝
領略文化遺產,汲取優秀精神 進入古城區內部以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氣勢恢宏,巍峨矗立的牌坊,自西向東貫穿于整個中心大道,向人們訴說著古城的文化底蘊,隨著我們研究調查的不斷深入,對其中分布于道路兩旁模仿古代習俗的銅像,以及例如學宮,萬壽宮,財神廟等一眾文化遺址。
通過查閱古城內部資料我們可知即墨古城的總建筑面積為37萬平方米,在這其中有儒家傳統文化承載地即墨文廟;有記載明清以來功德顯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圍繞兩側的是學宮、縣衙、萬字會、鴨綠池戲臺、城墻、教堂等公共建筑遺址,以及分布于道路兩側具有現代氣息的小吃攤,飲品店等娛樂飲食設施。
據古城工作人員介紹,在新時代的大數據發展浪潮中,即墨古城積極相應,將自身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其中最令工作人員自豪的便是“自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后古城的文化更加繁榮,在牛年到來之時,擁有我們古城文化的吉祥物——墨小牛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將我們的即墨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來,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協同發展,其中墨小牛也受到了觀眾和游客的一致好評,成為古城文化傳統與現代融合的代表”這是古城文化的一次創新性發展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也為文化的創新發展與融合樹立了榜樣。
深謀發展路線,揚帆再創新高度隨著了解的不斷加深,我們也在欣賞之余產生了對古城以后文化發展產生了思考,文化要想長久的發展傳承下去,必須與時代相結合,與社會的價值觀相適應:其次也要注重自身的純潔度,要始終在人民的立場上去發展,去實現自身的開拓創新。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創新作為促進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支撐。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習主席的這句話啟示著我們,在古城文化的創新發展過程中要立足于古城的實際和人民需要,建立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基礎上,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找到新的生長點,切記不可脫離實踐,否則便會被淘汰在時代的洪流中。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路邊的攤位存在不整潔,無秩序的現象,這對于古城的文化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經過我們的討論以及在對古城周邊居民群眾進行走訪發現,文化創新發展不僅是思想層面的創新發展,而且是生活方式、實踐方式的變革。要讓古城文化成為時代的標桿。與形式的創新相比較,內容方面的傳承與發展更為重要。無論采取哪種形式,即墨古城中所展現的古代人民的傳統勞動精神更值得我們去傳承學習。
圖為對即墨古城周邊群眾調研圖。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石安 攝
在此次實踐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即墨古城有了一定的認識,它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具有極高的價值。在藝術上是即墨人民藝術創作、審美趣味、特定時代的典型風格的實物見證者,如柳腔,黃巖砂畫;在科學上是指即墨人民的創造性和科學技術成果本身或創造過程的實物見證者,如備受歡迎的墨小牛;在社會上是促進即墨傳統文化,記錄和傳播、文化精神的傳承、社會凝聚力的產生等方面的文化平臺。在文化上,體現了我們即墨人民優秀的勞動精神,一些老物件也反映出了我們即墨人民不怕艱苦,踏實肯干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