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南通7月13日電(通訊員 成佳怡)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漁業經濟日益發展,但同時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日益凸顯。為了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維護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國家于2020年出臺了長江禁漁政策。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國家還于2021年出臺了《長江保護法》,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做出了規定和要求。然而,禁漁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在保護長江生態的同時也對沿岸漁民的生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嚴格禁漁政策的影響下,長江流域的漁民生計陷入了困境。
為了探究長江十年禁漁政策背景下漁民就業權保障情況,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鄉漁同行者”實踐團隊來到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開展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團隊成員走進
臨江鎮稻花村、正余鎮邢柏村、三廠鎮鎮西村、青龍港村、包場鎮六東村等村鎮,與當地村干部和退捕漁民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當地退捕漁民就業幫扶政策以及上岸漁民就業現狀。

圖為“鄉漁同行者”團隊來到鎮西村黨群服務中心進行訪談,團隊成員吳雁錦攝
“鄉漁同行者”團隊走進三廠鎮鎮西村村委會,一同了解政府針對退捕漁民的幫扶政策。在黨群服務中心,石書記熱情地向眾人介紹了政府的各項安置舉措,詳列一系列具體的扶持政策。正是這些政策給予了漁民重要的支持,使他們能夠在轉型上岸過程中站穩腳跟。
同時,石書記特別強調了當下漁民就業權益保障所面對的困境和挑戰。他指出,
受制于市場需求變化的客觀因素以及退捕漁民個體素質的主觀因素,傳統就業幫扶模式仍不能充分解決上岸漁民就業問題。為解決漁民就業問題,當地政府正在
探索新型就業扶持模式,助力漁民實現可持續生計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與鎮西村書記進行訪談,成員吳雁錦攝
為更深刻了解退捕漁民對退捕政策的看法,團隊成員走訪至原漁業大隊,與當地上岸漁民進行了入戶訪談。漁民們向團隊成員積極分享心聲和觀點。有人表示,雖然面臨著轉型難題和養老保障危機,但他們明白
禁捕政策從長遠考量,旨在保護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當地退捕漁民希望能實現
補償標準動態化,并
針對性地提供更多職業培訓和創業機會,助漁民順利過渡,開啟全新人生篇章。
訪談結束后,團隊特邀老船長分享其親身經歷。老船長向成員們生動描繪了長江捕魚業昔日的繁榮與壯麗,
“然而,隨著水質的污染,魚也就越來越少了,曾經九十多艘漁船到一五年也就只剩下二十多艘了”。老船長表示,十年禁漁政策是為了子孫后代考慮的大計。在談及就業問題時,老船長希望政府能夠多提供一些如“護漁員”這樣的新興崗位,并希望政府能夠
加強對漁民的文化和技能培訓,放寬創業政策優惠條件,開展“漁家樂”等特色漁業促進增收。

圖為團隊成員與老船長進行訪談,成員吳雁錦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保護退捕漁民的就業權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舉措。
而暫別漁歌,是為了更久遠的傳唱。在十年休養與保護期內,需要全社會多主體共同努力,攜手幫助退捕漁民實現轉產就業。
南財學子秉承使命感和社會擔當,運用所學知識,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期望以己之薄力推動退捕漁民的就業權保障,促進可持續發展,共同守護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