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豐富的內涵讓人著迷,這樣珍貴的寶庫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電視上的姐姐激動地說著,她的話給電視機前的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上大學后,我萌生了做非遺宣講的想法,默默下定決心要為非遺的傳承發展盡一份力。今年暑假,懷著對非遺的熱愛,我加入了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遺’脈相承”實踐團,先后在云龍湖和濱湖社區分別開展調研科普和非遺宣講活動。
這次在廣場對市民進行的非遺調研科普,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在科普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樂于分享的市民,他們對于非遺的了解多限于徐州本地非遺,而我國有成千上萬的傳統非遺文化,需要更多人助力非遺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對非遺了解較多的大都是年齡較長的市民,這使得我認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依賴老一輩的了解和傳承,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非遺項目在經歷千百年的沉淀和傳承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們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根源的象征。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沖擊,很多非遺項目面臨著消失的風險。這讓我深感非遺保護的緊迫性,我們不能眼看著這些傳統文化被遺忘,我們要盡力保護和傳承它們,讓它們在未來繼續閃耀光芒。
圖為市民在填寫調查問卷。
隨后我們又來到濱湖社區為居民做非遺宣講。在宣講的過程中,我看到社區居民們的熱情參與和積極反應。他們坐在一起,專心聆聽,認真記錄著我所分享的非遺知識和故事,并在提問環節積極發言,分享自己與非遺的故事。有些居民對非遺已經有了一定了解,而更多的人對于非遺還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我深刻感受到非遺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的積極影響,也感受到傳承非遺需要更多的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的魅力,。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傳承和弘揚非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宣講中,我們結合實例講述了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文化內涵。我帶來了一些非遺手工藝品,讓居民們近距離觀摩和感受非遺的魅力。當我手把手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傳統手工技藝時,他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我從居民們身上感受到了非遺傳統文化的溫暖和感動,看到了居民們對于非遺的熱愛和向往,這讓我更堅定了宣傳非遺的決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濱湖社區做非遺宣講。
宣講結束后,一位老奶奶主動走到我面前。他微笑著說:“謝謝你為我們帶來這么美好的文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父輩們一起學習手工藝的情景。”老奶奶拿出自己織制的一個小手絹,遞給我說:“這是我親手織的,送給你。”我的心被溫暖和感動填滿,我明白傳承非遺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一種情感傳承。這份小小的手絹不僅是她對非遺的熱愛,也是他對我們宣講工作的認可和支持。我從居民們身上感受到了非遺傳統文化的溫暖和感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記憶,與非遺項目有著深深的情感聯系。
圖為實踐團在云龍湖廣場合照。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已圓滿結束,而我也因為這次實踐中,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非遺的信念。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傳承和保護這份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讓它在時光中永遠綻放光芒。傳承和發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將繼續為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讓非遺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脈之中,而非束之高閣。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非遺將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通訊員 趙一蒙 王涵 黃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