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凌云——數字化賦能注入文化傳承新活力
人們了解數字文化的途徑相對較少
隨之社會變遷的加速,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傳播困境,因而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問題已成為現階段關注的焦點。現階段在這個碎片化主導的時代,人們更傾向于快餐式文化,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去閱讀一本古籍經典,深入書本去發掘文化精髓。所以,想要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以當代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傳播,做到針對性的去發展、去傳承。因此數藏和國潮成為文化傳播新的重要載體手段。在數字化之前,博物館大多以陳列展品、藏品實物或復制品為主要的信息傳遞手段,展品的展示受到時間、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博物館的傳統展陳模式已經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博物館更需要利用虛擬網絡技術,打破實體博物館的局限性。博物館國潮文創與數藏的結合無疑是開創了一個轉型升級的新思路。數字藏品作為新時代適應數字化進程的一項成果,記載著文化背后的經典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內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數字藏品是數字科技與文創產業的完美結合,是一個既可以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又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熱起來的絕佳載體。數字藏品有助于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探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思路。 數字化背景下,人們不再僅僅追求內容的滿足,人們更傾向于以有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現代的人們更追求內容和形式的共存。即便展出相同的內容,展列形式不同,展列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現階段快餐化大背景下,大部分人們不再有足夠的耐心去潛心研究一部經典名著背后的故事,人們更傾向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相關內容。因此想要更好的傳播的文化,必須抓住現代人們的胃口。在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中,將原藏品的信息資料進行數字化存檔,將重點信息和有價值的資料進行自動分類,選擇最富有時代氣息的藏品進行定向展藏。相比于原展藏方式,數字化展藏方式更具人性化特點,更有助于文化的創新型傳播。 在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我們更要注重內容,必須追本溯源。
運用數字賦能文化或將掩蓋文化的韻味
以數字賦能推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機遇無限,亦存在挑戰。在對形式的過度追求中,是否會削弱傳統文化元素該有的魅力與影響力。數字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為其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數字故宮”“數字敦煌”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不過也要看到,數字技術炫酷的表現形式,既讓其產生不小的“眼球效應”,也容易過度分散創作者和欣賞者的重心。因此,需要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并善用之,不斷趨近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平衡,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在這方面,應有“術”的方法,更應有“道”的追求。
數字技術的成本較高,需要我們從政策到機制各維度拓展資源引入方式,吸引資金和人才投入數字創意產業。針對文化企業,可通過出臺稅收減免、貸款優惠、專利授權等政策支持,鼓勵其加大數字技術研發投入。在人才支撐方面,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相關教育主體可順應這一需求,通過完善數字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校企課程合作、擴大國際交流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容人才蓄水池。
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項目遴選,都應圍繞這個理念:數字技術是為文化服務的,必須秉持“文化鑄魂、技術賦能”的理念,深刻理解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及元素,堅持文化與技術有機融合,不斷拓寬創新視野與思路。新時代呼喚更多兼具文化韻味和科技品位的高質量文化產品,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我們學會以人文馭技術,讓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助力鑄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社會對于數字文化產業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多次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特別是在這次疫情防控大考中,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教育、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成為抗擊疫情的尖端利器和對沖疫情沖擊的重要力量,保障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發展數字經濟尤為緊迫和重要。
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和成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結合實際、把握機遇,緊扣發展需要,聚焦短板弱項,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努力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向各領域廣泛滲透,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資源匹配成本,培育了新增長點,形成了新動能,帶動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發展大勢,也是共同的發展機遇。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社會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不足以支撐創造性轉化
數字賦能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手段,為各個領域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支持和動力。然而,盡管數字賦能在各個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數字賦能需要依賴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然而,目前仍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不足之處。例如,在大數據處理方面,由于數據量龐大、數據類型復雜多樣,導致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效率還有待提高。
安全風險:在數字發展應用中,數字技術的安全風險是一大問題。因為數字技術通常涉及到敏感信息,如客戶數據、交易記錄等。如果數字技術系統安全性不夠,這些信息可能會被黑客竊取,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
可靠性問題:數字技術系統的可靠性直接影響著系統運作的正常進行。會涉及到大量的數據處理、交易和流程控制時,若數字技術系統出現故障或失效,將會帶來巨大損失。
技術更新速度過快:數字技術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社會應用需要不斷地跟進、升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來保持競爭力,否則可能被淘汰。
總之,數字技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并加以解決,才能更好地應用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創新發展。
相關人才少,數字化發展有待推動
當前發展面臨數字化專業人才數量不足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高素質勞動力分配不均。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與公共服務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城市優質的教育、醫療、科技資源吸引了大批中青年涌入,而精通技術的科技人員總量不足,導致數字建設缺少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
二是數字應用的針對性不足。我國地域遼闊、面積廣大,各地的地理位置、數字設施及技術水平各不相同,存在著較大的地域差異。數字化科研人才在部分地區扎根的時間不足,對數字科技研究不夠深入,較少聯系實際情況,研究成果比較空泛,缺少具體實際的可操作性和運用性。數字技術發展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
作者:馬其琛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