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并進,探索農業民生新模式 首先,實踐團員們近距離見證了村莊的發展成果,參觀了農田等鄉村旅游景點。路下徐村的村民們積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大力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在智慧農業、綠色農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該村還注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農家樂、農產品展銷、旅游vlog體驗站牌,以及設置村直播基地直播賣貨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消費,推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同時,實踐團成員們來到黃楊尖村衛生室,在咨詢專業人員以及結合隊員們的專業知識之后,制作了食品安全寶典,并向村民以及游客普及相關知識。然而,這僅僅只是為路下徐村的民生福祉建設添磚加瓦。路下徐村為村民們建立了設施完善的老年協會、民生議事堂、科技便利的未來藥房等,真正做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為鄉村振興事業擦亮民生底色,在致富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探尋非遺文化的魅力,傳承鄉土精髓 秩秩薪火,幽幽華夏。緊接著,實踐團員們積極參與了路下徐村的傳統文化手工活動,如活字印刷、造紙、扎染,欣賞了文化禮堂的木偶戲等,感受到了濃厚的非遺情懷。“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在書坊中,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古法技術的溫度與魅力。在文化禮堂里,傀儡的一提一動都有那懸絲風采。傳承弘揚非遺文化,不僅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能加強文化與旅游業態融合,激發文旅消費潛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挖掘人物的精神風貌,激勵社會責任擔當 本次活動實踐團成員采訪了眾多當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店主,例如臺灣鹵肉飯的老板,十一年前只身從臺灣來到舟山。他在采訪中提到,不論是從周圍基礎設施的便利還是村民的生活水平來看,路下徐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鄉村振興的新范本。
同時,實踐團成員還采訪到了酒坊的經營人。在采訪的過程中,他向隊員們細細敘來釀酒的歷史及工藝,述說一年前來到路下徐村宣揚中國酒文化的初心。“釀造出有生命力的酒”,他從繁華中沉淀自我,勢要捍衛酒文化的本心,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激勵著實踐團成員賡續文化血脈的決心。
一葉可知秋,見微而知著。路下徐村的鄉村致富路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貢獻與付出。實踐團成員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與許多村民殷切交談,傾聽他們與鄉村振興的故事,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惑。當問到如今的生活時,“爽快”“舒服”是最常出現的字眼。唯有真正走進群眾,才能在鄉村熱土上扎實振興之“根”。

國之振興路,吾輩當自強。經此活動,實踐團成員們感受到了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力量,也明白了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的重要性。實踐團成員將懷揣“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以實踐活動的收獲為鞭策,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鄉村振興“逐夢者”,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