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鹽城之名,唱“濕地之聲”
鹽城是一座的生長著濕地的城市,海岸線長達374千米,是名副其實的黃海之濱。生長在這里的我們面朝大海,背靠祖國大好河山,腳踏著充滿生機的土地,為自然折服,依水而生,逐水而居。于是,我的家鄉鹽城自然一直都是我的驕傲。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鄉鹽城似乎總是帶著“自然、生態、親水”的標簽,幼時當我在書本上讀到自然保護區時,那些描寫濕地質樸卻又獨特的語言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長大我再接觸鹽城文化時,我心中瞬息萬變的念頭全都轉化成---濕地文化。自此便暗下決心,我想將更多的鹽城文化帶給更多的人。努力之下我申請加入到“走家鄉 看變革”的實踐團隊中,于是我開始深入了解了關于鹽城文化近十年來的文化變遷,也向深層探索了鹽城的“濕地文化”這一標簽。而我想追尋的便是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濕地相得益彰的方法。
我根據家鄉的具體情況,選擇在家鄉的幸福養老院進行我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我真正走進了養老院老人們的生活中。首先我們向老人普及了鹽城的傳統元素知識,帶老人們了解了鹽城的傳統文化特色,介紹了像歷史上產鹽的“海鹽文化”、作為老新四軍根據地的“紅色文化”、擁有特色灘涂濕地的“濕地文化”和雜技之鄉的“淮劇雜技文化”等諸如此類的特色文化。經過接觸和了解具體文化的文字、視頻材料,我們深度挖掘出鹽城特色文化中隱含的精神,并且將這些精神進行深度的剖析和分析,以達到以史為鑒、以史正身的目標要求。
在我們了解的“海鹽文化”中,聰慧勤奮、自強不息的鹽城人突破條件的局限,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煮海為鹽”產出大量的海鹽,而鹽正式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因此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海鹽文化發展歷程中,鹽城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并且創造出甲天下稱“海鹽之饒”的富庶之景。其中蘊藏的敢于探索、吃苦耐勞的精神指引著每一個鹽城人在自己的人生中走出光明的大道。我們在查閱了鹽城特色“濕地文化”的資料之后,不僅僅明晰了鹽城濕地作為“東方濕地之都”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地位,還了解了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欣賞著鹽城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而結出的豐碩成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進行了自主思考與討論,是否能夠將鹽城的特色推廣至更遠的地方?用怎樣的方法才能使大家更加熟知關于我們鹽城的特色?怎樣結合當下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宣傳鹽城的特色文化?這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課題,在實踐中我們充分了解了鹽城的特色文化,我們對鹽城的認知則是更上一層樓,思考問題也比之前的了解更加深刻,社會實踐彌補了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和不足,而社會實踐的意義也正在于此,帶領我們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世界。
作者:厲雅慧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