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金佳儀 彭雯)8月1日至8月21日,為助力家鄉非遺文化傳承,推動廬陵文明振興,揚州大學“探訪吉州古村,推介家鄉之美”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針對吉安特色的瓷器文化和古村發展文化開展為期21天的非遺文化宣傳活動,利用新媒體傳播途徑向大眾講好吉州窯與渼陂古村的故事,親身感受那份屬于家鄉獨一無二的文化厚重感。
訪千年古窯,尋一葉風流
陶瓷是古代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而其中流傳千年的陶文化更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木葉天目的自然禪意,剪紙天目的民俗喜慶,玳瑁天目的回歸自然,揮灑天目的淋漓盡致,吉州手繪的生動傳神,地方特色、禪宗文化及民間藝術融為一身,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吉州窯。
為接續吉州窯文化傳承的火炬,探索吉州窯發展現狀,弘揚新時代文化自信,實踐團隊于8月1日至8月10日赴江西吉州窯景區,針對吉州窯特色文化進行實地調研尋訪,利用多媒體傳播新途徑開展網絡宣傳。
實踐團隊在前期文獻資料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深入走進吉州窯博物館和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充分了解吉州窯的發展歷史和特色的陶瓷文化,系統感悟吉州窯的前世今生。在探訪過程中,團隊發現吉州窯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文物的場館,還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功能,廣泛接納吉安各地的師生前來研學,讓孩子們充分了解本土的陶瓷文化,培養文化自信。而中國吉州窯博物館也順應新時代的科技潮流,實現數字古瓷創世,讓來訪旅客在數字世界里感受千年窯火的魅力,對話千年前的奇思妙想、精絕技藝。
在參觀完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后,調研團隊向古陶瓷研究所所長羅所長專門了解了吉州窯未來的發展問題,羅所長向我們介紹道:“吉州窯這幾年一直在銳意創新,像剪紙貼花天目、木葉天目也在不斷的改進。我們不像景德鎮現在已經發展出來了上萬間工藝作坊,有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但是吉州窯今年統計下來也只有40間工藝作坊,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當問及研究所內的年輕人是否都是專門培養的非遺傳承人時,羅所長擺了擺手說:“他們是殘疾人。我們專門開辦了一個‘非遺進校園’的項目,這些小孩雖然耳朵聽不到,嘴巴不能說,但是他們有手有腳,我們教他們這些,也算讓他們以后多有個出路”。聽完羅所長的話,團隊成員內心都有極大的觸動。感嘆吉州窯的魅力,是非遺文化之美,亦是人間溫情之光。
圖為古陶瓷研究所羅所長正在向團隊成員介紹剪紙天目。肖龍鳳 攝
但據團隊觀察,到訪吉州窯的游客較少,景區傳播文化有限。于是為了更好了解吉州窯的經濟發展現狀,團隊成員采訪了在吉州窯宋街開飯店長達14年的劉老板。據劉老板透露,其一困于時空限制,因吉州窯距離市區太遠,平時游客往來均受時間和交通的限制,僅假期時游客會稍微多一些。再者吉州窯商業化程度低,開放時間長,興辦活動而易消磨熱情,所以店鋪生意慢慢便不景氣。團隊又繼續深入采訪了吉州窯的個人工作作坊“承葉坊”的非遺傳承人劉先生,想進一步對吉州窯目前的非遺傳承等情況進行了解。據劉先生介紹,目前吉州窯是有一批90后擔起了非遺傳承人的擔子,但相對來說還是太少,很多年輕人覺得干這行沒什么前途,所以就紛紛離去。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劉老板對于吉州窯發展困境的憂慮,宋師傅對于吉州窯藝術之美的熱忱,羅所長對于吉州窯未來創新發展的決心,劉先生對于吉州窯非遺傳承的堅守,這些對家鄉吉州窯文化的熱愛無不觸動團隊成員心弦,激發團隊助力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信念。

圖為宋師傅正在進行陶瓷雕刻。肖龍鳳 攝
為進一步探尋吉州窯未來創新發展道路方向,解決吉州窯目前發展困境,團隊成員實地調研景德鎮,尋覓景德鎮發展壯大的基因密碼,進行類比分析。在政府支持力度、個人作坊數量、文創宣傳方式、陶藝興趣培養、景區基礎設施、居民文化融合、非遺社會服務、街市陶韻文化等方面,深入探究吉州窯與景德鎮兩地發展差異。后期,團隊成員根據實地調研結果,開展線上討論,整理視頻素材,制作多期宣傳短視頻發布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剪輯出“吉州窯因何而火”的視頻,投稿吉州窯宣傳官網。將探訪成果建議和調研發現進行推送文案的撰寫,向吉州窯景區官網投稿,助力家鄉吉州振興的進一步發展。
瓷器上流淌著的,是色彩掙脫枷鎖的歷史,是藝術觀念解放的歷史,傳承與創新,像兩枚齒輪,驅動著人類文明的前行。當今不乏有陶瓷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們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功利的繁榮里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和內心真摯的熱愛踽踽獨行,前往創造的勝境。而非遺文化之火需要身逢盛世的大眾共同守護傳承,方能更大限度的煥發時代釉光。正如團隊隊長彭雯所言:“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微薄,但能讓大家看到吉州窯,那就是值得的。”
探古村風情,賞山河錦繡
渼陂古村是歷史之書,蘊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革命之址,喚醒沉重的紅色記憶;更是振興之路,推動蓬勃的鄉村發展。故此,8月11日至21日,“探訪吉州古村,推介家鄉之美”團隊開啟第二階段調研實踐工作,著手探訪當下吉安最火的“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旨在探究它是如何發展并帶動吉安的古村旅游業,進而實現了鄉村振興。
8月14日,團隊通過騰訊會議一起對實踐活動的下一階段活動內容——探訪渼陂古村該如何開展,如何達到推介家鄉的目的等進行討論,最后一致決定按照對總體情況初步了解——實地探訪——視頻拍攝——調查論文撰寫的活動路線完成這一階段內容。隨后隊長彭雯根據團隊成員的專業優勢進行合理分工,保證后續活動線上線下有序高效地進行。團隊成員逐步開始有關古村發展的文獻資料整理工作,為實地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
為了解景區的具體發展史和受歡迎的程度,實踐團隊多次前往渼陂古村,采訪了景區的負責人和正在古村游玩的游客并做好記錄。同時將永慕堂、二七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古街等特色地點作為拍攝地點,進行階段性拍攝,使渼陂古村的歷史文化更好地通過鏡頭展現出來。正如隊長彭雯所言,“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家鄉的宣傳上,這是很酷的一件事情”。實踐團隊領略古村歲月變遷的痕跡,感悟淳樸敦厚的鄉土風情,敬重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探索渼陂古村在不過度商業化的情況下帶領村民致富的出圈密碼。
圖為團隊成員彭雯正在拍攝視頻素材。肖龍鳳 攝
在采訪過程中,實踐團隊著重對村中居民以及古街的店鋪老板進行采訪,了解到渼陂古村將古代文化與紅色文化攜手,探索鄉村振興與文化創新發展新路,啟示嶺南各地鄉村,拉動文旅研學,從多種資源汲取力量,創造新時代新鄉村。渼陂古村是一座從千年文明的晨曦中款款走來的村落,但歷史的風塵并未讓它黯淡無光,相反紅色資源成為古村亮麗的名片,迸發時代活力。
青衿返鄉,助力家鄉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守非遺文化之重,創時代發展之新。在科技蓬勃發展、時局風云激蕩的當今時代,如何讓文化更好地延續,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以合適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這是每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亦是青年學子應當為之奮斗的方向。以青春之名,赴時代之約,為家鄉江西吉安點燃一束光,共赴一場“鄉約”,將青春播撒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揚州大學“探訪吉州古村,推介家鄉之美”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承著時代新風,用好專業技能,以青眸品鄉村之美,扣響吉州窯非遺文化的門扉,探索非遺傳承之路,為吉州窯文化傳播注入青春力量。以青春的腳步丈量鄉村古村振興之路,在鄉土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答卷,繪制新時代創新發展的藍圖。

圖為宋街劉老板接受采訪后和團隊成員合照。肖龍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