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通話普及率,宣廣普通話提高普傳特色產品傳承紅色文化
中國青年網濟南7月22日電(通訊員:朱雅馨 聶琬瑩)
實踐團在活動準備前期通過與各村村級田長的溝通,在村里進行了普通話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實踐活動。成員問到:“您在與家人或者同事(同學)交談時會使用什么語言?”時,村民回答說:“在家里和家人們聊天說話都用方言,和同事同學交流的時候,一般老家一個地的,關系比較親密熟悉的都說方言多一點。”“那您在公共場合與人交談時會使用哪種語言呢?”“在公共場合的話,與別人說話還是用普通話多一些的,基本都說普通話。”“您覺得自己的普通話能力如何?”“我自己認為我說的還是比較標準的,可能有些太常用的方言說習慣了,還是帶點口音。”“您身邊使用普通話的人多嗎?”“在村里說普通話的還是少,但在工作的時候、在公共場合還是說普通話多。”實踐團對部分村民進行問卷咨詢調查,深入村民的生活中了解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話的使用情況,并且在調查階段的同時在村中張貼推普標語進行了普通話推廣活動的宣傳工作。根據調查得到的結果實踐團規劃了推廣普通話活動的具體流程。
隨后實踐團分別在孫耿鎮杓子李村、牧馬村、薛家村開展了普通話推廣活動,活動分為三天進行。活動開展的當天下午,在村級田長及副田長的積極配合下,首先由村級田長進行了活動開啟儀式的講話,主要講述了在鄉村中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杓子李村村級田長朱寶才提出:“推廣普通話對于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意義,全體居民都應提高學習普通話的意識。大學生志愿者們下鄉深入農村內部,認真負責地開展推廣普通話的活動,我們要主動把握好這樣的機會,在活動中積極學習來提升自我。”隨后由實踐團的同學們向村民們介紹了活動的具體流程,邀請村民們進行活動互動交流。

圖為采訪鄉親時的視頻截屏已加字幕 朱雅馨 攝
在活動最后,實踐團的同學們向村民們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普通話的渠道,針對一些不能熟練掌握智能設備的村民們實踐團的成員們進行了手把手教學。村民們表示,此次普通話推廣活動對他們受益匪淺,對此實踐團的成員們也表示此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對同學們來說也非常有成就感。

圖為前往村民家中對掌握智能設備進行教學 劉璇 攝
在活動之余,同學們與當地村民進行了交談,了解到了一些當地的特色產品以及文化。對于特色產品難以走出鄉村,走進大眾視野、功效和作用鮮為人知等問題,實踐團的成員們積極為村民提出可以采用電商直播帶貨或制作宣傳片展示產品的特色等建議。與此同時,同學們對于村落中流傳的紅色故事也十分感興趣。同學們提出可以讓當地村民在生活之余將這些紅色故事演繹出來,其中穿插進對當地特色產品的宣傳。既可以弘揚紅色文化,又使當地的特色產品得到宣傳,同時增添特色產品的歷史底蘊與風土人情,使產品宣傳不那么枯燥無趣,也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最重要的是拍攝時可以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普通話水平,多次反復的練習使他們的普通話更熟練,也使其他村民耳濡目染,大大提升了普通話的普及效果。田長及村民們對此提議十分贊同,對同學們新穎且富有創造力的想法表示肯定,并且表示會付諸行動。相信經過此次活動,村民的普通話水平及生活質量會有一定的提高

圖為討論如何幫助村民宣傳特色產品及文化 韓月 攝
語言是交流的基礎,在邊疆建設中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應當推廣普通話以助力援疆發展。實踐團隊的一位成員家鄉在新疆,因而團隊在新疆地區也組織了普通話的推廣計劃。實踐隊隊員陳秀敏進行了一些采訪,這個假期也在烏魯木齊天山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區深入了解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一些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切身實踐民族團結一家親。

圖為隊員與少數民族阿姨交流、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圖為參觀當地文化時的精彩圖畫。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推廣通用語言文字是架起全國人民溝通橋梁、讓各民族交流融合、提高各民族人民素質、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事業、繁榮少數民族經濟、鞏固民族團結的重要手段,在此之前我團隊積極溝通協商對于年紀較長、普通話交流存在障礙的少數民族同胞應該如何溝通,一致協商認為應當以熱情的親和力進行親切友好的交談,達到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目的,進行普通話的推廣。

圖為在居民家中采訪時的招待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圖為在居民家中的葡萄架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2023年7月24日,隊員采訪到一位哈薩克族老奶奶,在與哈薩克族奶奶交談過程中,現場有一位哈薩克族小弟弟幫助隊員進行溝通翻譯,隊員也運用一些簡單的哈薩克語詞匯,和哈薩克奶奶聊起了家常,聊到傳統節日中秋節和古爾邦節相近,阿勒泰市進行“你來我家吃月餅 我去你家吃馓子”的活動,聊到城市綠化把荒原變成了綠洲,聊到阿市教育醫療發展,不由感嘆黨和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大力支持對于新疆發展是多么大的幫助。

圖為調研新疆當地旅游產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圖為觀察當地的交易市場上使用普通話的推廣程度。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秀敏 供圖
近年來,旅游業一直是帶動新疆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對于產業發展來說,普通話在少數民族同胞與外地游客溝通過程中尤為重要,隊員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的六星街、漢人街大巴扎、喀贊其老城旅游區,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二道橋等地,詳細了解旅游市場和民俗文化、特色產品市場上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以及了解到新疆地區正以LED顯示屏滾動播放推廣普通話標語,在辦公場所等公共區域張貼宣傳標語等傳統宣傳方式與線上轉發推廣普通話短視頻、公益廣告等新媒體平臺宣傳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宣傳推廣普通話。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聲音,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更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聲音。推廣普通話,對于消除語言隔閡、增進人際溝通、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兒童發音不準的問題,推普實踐隊員也為兒童講解普通話相關知識,指導隊員的表弟及其小伙伴們進行普通話推廣活動,帶領小朋友們利用線上“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共同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觀看了推普周公益廣告等。線下集中學習了《關于做好第25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讓孩子們對于學好普通話的重要性有一個認知。糾正了他們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地域性的發音錯誤,同時依托朗誦經典詩篇、講述紅色故事提高孩子們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在激發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讓孩子們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在提升普通話水平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學習著中華傳統文化,在朗誦過程中對出現的不規范發音進行糾正和講解,使孩子們加深印象。在經過教學后,孩子們言語發音有所改善,對普通話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為保護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未取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