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城東南部,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后進行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層層梯田,并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
大寨村村民經過艱苦努力產出了高產穩產的海綿田,但遭受了洪澇災害,后在陳永貴的帶領下,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榮獲影響力排行榜300佳,,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并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1953年,大寨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農民從山下擔土到石山上造田,在山頂上開辟蓄水池,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改造了本村的生活狀態,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
1955年冬開始,大寨人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筑水壩30多條,不料第二年夏季被山洪全部沖垮。1956年冬大寨人深挖壩基,重新筑壩,但到了次年夏天又被山洪沖毀。面對兩個冬春的心血都付之東流,陳永貴帶領下的黨支部不灰心、不氣餒,總結教訓,于57年舉全村之力再戰,共筑壩16條,分6層布防,動用土方42.82萬立方,石頭7621立方,終于成功治理了這條干河溝,累計造地150畝,這就是著名的“三戰狼窩掌”。
1963年的一場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山流地沖、房倒窯塌,百分之七十的農民無家可歸,沖垮了大寨人奮斗了10余年才得來的人造耕地和防護堤壩。
山西省委得知這一重大災害后,決定調撥一批救濟糧和救濟物資扶持大寨。陳永貴婉言拒絕,他以超乎常人的思維和勇氣,堅持自力更生,調動社員苦干,并提出“三不要”(不要國家救濟糧、救濟款、救濟物資)、“三不少”(向國家賣糧不少、社員口糧不少、集體庫存不少)的誓言目標;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村最終奇跡般地闖過了年關,奪取了好收成。

1964年3月28日,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茄向毛主席匯報大寨的情況。毛主席高興地說:“窮山溝里出好文章。”同年8月,毛主席對國家計委領導小組的同志說:“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同年12月21日,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表揚了大寨,并把大寨經驗總結為:“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


1968年冬季始,在陳的主持與調配下,一個又一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相繼展開。據有關資料介紹,幾年里共修筑了1000多公里大壩,墾整了6萬多畝土地。
1970年,《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的社論,在中央的授意下,陳永貴主動出擊,串聯全國各地,播撒大寨種子,學大寨“更以燎原之勢,遍及神州。”
直到197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還在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會上發出“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斗”的號召,進一步提出“普及大寨縣”的設想,要求1980年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建成大寨縣。從大寨村的發展路程中我們領悟到了其中“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