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學習制作纏花飾品最初是因為我想要搭配漢服,網上賣的都太貴了嘛。然后呢,越做越有成就感,逐漸的我就喜歡上了纏花藝術。”組員陳晨笑著說。
非遺纏花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技藝,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它以細膩、精巧的手工纏繞花線為特點,形成各種精美的花卉和圖案,是中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古樸的纏花藝術逐漸沒落,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精美的纏花藝術,也為了非遺纏花技術的傳承,來自國風社團的同學們聚集起來,成立了纏花閣。纏花閣實踐團隊中,有熟練纏花技術的“手作娘”,喜歡繪畫設計的“畫師”,也有愛好漢服的“同袍”,當然還有喜愛攝影采風的“技術宅”。他們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為傳承非遺纏花文化添磚加瓦。
在學習非遺纏花工藝之前,實踐團隊成員先利用互聯網平臺了解非遺纏花的起源、發展和傳承的歷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獨特之處和文化內涵。
緊接著,在“手作娘”的建議下,考慮到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理因素,團隊成員陸續來到常州青果巷,并于進行實地考察,分別從商品售價,景區產業鏈,以及文創產品形象設計等方面的方面深入調研。

在此期間,實踐團隊購入了成品及樣圖進行設計參考。同時還前往絲織品、梳篦、旗袍、琉璃制品等店鋪參觀學習,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拍攝圖片,從配色、圖案、材質等方面分析,以便后期投入制作時可以生產出更加具有特色的纏花飾品。
在制作傳統纏花飾品的基礎上,實踐團隊創造性的提出遺纏花技術制作常州IP文創產品。在選定了幾個地標性建筑后,由“畫師”臨摹并設計制作圖紙。團隊成員還通過向當地老人了解與采訪路人,投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充分了解了人們對于了解纏花文化的高漲熱情,這也鼓舞了團隊成員將纏花文化向外推廣的鼓舞與勇氣與信心。

準備工作完成以后,“手作娘”帶領實踐團隊其他成員熟悉基本工具和材料:非遺纏花需要使用一些特殊工具和材料,如花線、花針、花蓬等。在了解這些工具和材料的用途和特點后,使用相應的工具和材料進行制作。“手作娘”告訴成員們,非遺纏花的核心技藝是纏繞花線,通過不同的纏繞方式制作出各種花卉和圖案。基本的纏繞技巧有直纏、交纏、蓬纏等,不同技巧達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簡單掌握了制作技巧后,成員們選擇一種簡單的花型,如玫瑰花、牡丹花等,參考傳統的非遺纏花作品或教學資料了解花型的基本結構和制作方法。通過反復練習,逐漸掌握制作花型的技巧和要領。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發揮創造力,嘗試更復雜的花型和圖案,制作出個性化的纏花作品。

通過不斷嘗試與改良,纏花閣成功制作出了第一批纏花成品。為了保留買家的參與度,常州IP文創系列采用“材料包+二維碼教程”的形式。由漢服“同袍”在當地漫展上出售。很快,團隊的庫存就被熱情的客戶清空,很多人掃碼加入了我們的纏花閣微信群以便了解更多有關纏花藝術的信息。更有人提前預定了第二批常州IP文創材料包。

團隊成員表示未來會通過設計熱門IP衍生,滿足客戶個性化定制,線下推廣教學等讓這份無法替代的中華優秀傳統非遺文化瑰寶“活”起來,“強”起來,讓傳統文化日常化,更加進入大眾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