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7月20日訊】7月18日,SEU筑夢黔行支教團的老師走進貴陽市黔陶鄉騎龍小學,為女孩子們帶來了人生中第一節女性成長課。
近年來,孩子的性教育缺失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偏遠落后地區,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預防性侵犯教育。
課堂上,張藝琳老師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和鮮活的例子,解答了大部分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可能感到困擾的問題。首先,老師使用形象化的比喻回答了---“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講述了精子經過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與卵子相遇從而孕育出生命的過程,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了生命的來之不易。接著,老師科普了青春期女孩胸部、體毛等“七十二變”,結合老師的自身經歷幫助學生避免“胸部自卑”、“體毛尷尬”、“月經羞恥”等心理。在老師講解月經的成因和衛生巾的使用方法的過程中,同學們也從一開始的羞澀到逐漸接受與正視月經這個正常的現象。
為了降低現在網絡上盛行的顏值焦慮熱潮對女孩子們的影響,老師以迪士尼中的茉莉公主為例,讓同學們理解了黝黑的皮膚、歪歪扭扭的牙齒并不會遮蓋女孩子的閃光點,“各花自有各花香”。在預防性侵犯教育環節,老師為學生們播放了科普動畫片,介紹了性侵犯是什么以及如何預防性侵犯,鼓勵女孩子們以勇敢的姿態與黑暗處的魔爪抗爭。
籌備這節課的張藝琳老師課后講到:“準備教案時我曾擔心孩子們對性教育課的接受與理解程度,但是當我站在講臺上,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我,我的心中升騰起一份強烈的守護這些清澈眼神的責任感。令我十分驚喜的是,孩子們面對性侵犯問題足夠坦率與勇敢;讓我心疼的是大部分孩子心里都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希望通過這堂課,孩子們可以發現自身的獨特美麗,收獲自信,成長為堅韌的鏗鏘玫瑰。”
周雪丹小朋友在課后給張老師送上了感謝卡片:“感謝老師的到來,讓我們知道了從來沒聽說過的知識,老師辛苦了。”這是對老師們莫大的鼓勵和肯定。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為孩子們的未來添磚加瓦是全體支教團成員的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