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需要人民 人民需要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非遺文化豐富,但是大量非遺項目傳承艱難、非遺技藝瀕臨失傳危機。剡溪蘊秀異,嵊州——萬年小黃山,千年唐詩路,它用兩千多年的歷史凝結出一百多項非遺珍寶,其中以竹編、根雕、泥塑、越劇等為代表。
為研究嵊州非遺文化的傳承狀況,尋找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2023年7月,“弘揚中華文化,凝聚傳承力量,尋技嵊州非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學院暑假社會實踐團走進浙江嵊州,一行17人開啟了為期6天的實踐。實踐團通過訪談、調研等,對嵊州非遺的發展歷史、發展狀況和傳承創新進行分析,通過宣講、新媒體宣傳等對非遺文化進行推廣。
一、嵊州非遺的輝煌歷史
(一)竹編
嵊州竹編在20世紀80年代創造了歷史性的輝煌,贏得了“東方珍寶”“世上精品”的榮譽,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泥塑
嵊州泥塑是省級非遺項目,浙江省重點傳統手工藝振興保護項目之一。其中宓風光以“浙江泥人宓”的稱號,被列為中國三大泥塑流派之一。
(三)根雕
嵊州根雕深受雕圣戴逵的影響,根雕藝人對枯根沉木進行雕刻,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可謂“七分自然三分雕,神形兼備勝天巧”。
(四)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嵊州是越劇的誕生地,是中國女子越劇的發源地。在這里誕生了很多越劇名家,也走出來很多優秀的越劇團。
二、嵊州非遺的發展現狀
(一)“下里巴人”
越劇的前身是嵊州民間落地唱書,在其后續發展中,其選用的題材也多為大眾化故事,使其接近普通大眾。另一方面,越劇使用吳語之一的嵊州話并結合普通話語調進場表達,使長三角地區的普通群眾更容易“聽得懂” 。而在聽眾年齡區間上,因為政府大力推廣和越劇地不斷創新,使得聽眾有年輕化趨勢。因此,“下里巴人”讓越劇在今天,仍然富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二)“陽春白雪”
相較于越劇的“下里巴人”,其他手工藝非遺,有了"陽春白雪"的困境。在訪談中,幾位傳承人無一例外的提及了技藝傳承和市場接受的問題,一方面,這些手工藝非遺物品,需要較高的藝術鑒賞力,使其市場偏小眾;另一方面,傳統技藝需要長時間的精力投入,在快節奏的今天,其“性價比”并不高。諸此種種,導致這些手工藝非遺的傳承面臨困境,精湛的技藝難以傳承,繼而有轉向流水線、生產的趨勢,致使非遺的文化內涵缺失。
三、嵊州非遺的傳承創新
(—)社會層面: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其文化消費行為亦不斷增加。例如宋衛平先生捐贈建設了現如今的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為越劇傳承培養了很多新興力量。
(二)政府層面:政府大力支持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例如開展非遺文化展、開設博物館,評選非遺傳承人,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
(三)傳承人層面:傳承人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研學游活動,向大眾介紹嵊州非遺。如:送戲下鄉,非遺文化進社區、景點為大眾介紹非遺文化。
作者: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嵊州社會實踐團隊宣傳組 來源: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嵊州社會實踐團隊
- 社會實踐——探訪盲人植物園
- 近日,“鄉食鄉知,科攜振興”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日照市進行走訪調研,對盲人植物園區域進行了解。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