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心文化,燦若花開
歲月潑墨,綴下花開,盛開的是五千年來孕育的優秀文化;時序輪轉,丹心永固,文化自信始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民間的集體記憶、生活智慧和禮俗信仰,凝結著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各民族青少年文化素養,喜迎團十九大勝利召開,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月2日至7月3日,甬”伴童行薪火傳小分隊深入前童古鎮,與非遺同行,品文化傳承。
唱好中國戲,鑄就民族魂
實踐隊成員趕到現場時,一場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的藝術盛宴恰好拉開帷幕。雨打青磚脆,遠山霧繚繞,恰逢江南煙雨時,瓦檐下的觀眾正興味盎然。經典片段正輪番上演。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在觀眾們的掌聲中謝幕,戲曲演員們輪流致謝走下舞臺。隨后,小分隊的成員們對戲曲演員們進行了一場特別的采訪。采訪中得知各位戲曲演員們并沒有老師的傳授,都是由于發自內心對戲曲文化的熱愛與喜歡,自行跟著碟片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才呈現出如今的完美舞臺。


各位演員師傅們說:“藝術就是功夫,功夫就要鉆研,想要聲情并茂地演繹京劇這門藝術,學習永無止境。”通過這次的采訪,各位成員們深刻體會到深植在當代中國人心中的文化自信,看到各位戲曲演員們對中國戲曲的熱愛。
影里有乾坤,心手巧傳承
咚鏘咚鏘,咚咚鏘,戲班子登臺開演啦!一個板凳,一盤瓜子,“甬”伴童行薪火傳小分隊各位成員們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欣賞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說到皮影戲,它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負責制作影偶的老師傅告訴成員們,影偶的制作分成選皮、制皮、畫樣、雕刻、著色、脫水、裝訂七個步驟,每個步驟又都繁雜精細,制作過程較為漫長,但這一過程充滿樂趣、富有意義。

水會繼續流,文化也會繼續傳承,皮影也會繼續美好下去,千百年來,它已深深扎根在每個中國人的靈魂中,成為最寶貴的財富。通過師傅對皮影戲的介紹,各個成員們也對皮影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會運用多元的形式,守住皮影戲的永恒魅力。
相遇竹編,尋覓匠心
時間摻雜著木屑,訴說歲月未逝,繁華永存的韻味。每一件木雕成品的靜謐感,詮釋著木雕匠人“擇一事做一生”的執著。縱橫間的細膩與遼闊,透過毫厘間的縫隙,編織出一片通透與明凈,承載著篾匠對傳統手藝的眷戀。“甬”伴童行薪火傳小分隊前往竹編文化館,感受竹子的魅力。

進入文化館,映入眼簾的就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各式各樣的物品擺件制作精美,引人注目。隨后竹編的老師傅傳授各位成員們竹子的編法,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各位成員逐漸上手,慢慢褪去了剛開始手足無措的樣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竹子的顏色,將其編制成精美圓盤放入相框中表裝起來,精致又漂亮。

對老師傅來說,祖上世代傳下來的東西,他有責任去維護,去發揚。他想讓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有空也慢下來,去一點點體味人情傾注的竹編。因為每一次的穿插扭編都是穿在歲月里,歲月可以磨蝕一切,唯獨不會磨蝕人情。在老師傅的影響下,小分隊的各成員們也會重視和保護竹編文化,傳承和發揚竹編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竹編文化,推動竹編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