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赴黃麓鎮探索紙箋創意發展”團隊的腳步,我在巢湖市黃麓鎮這個具有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莊開始了一場調研非遺紙箋文化之旅,旅途中我了解到不少的非遺文化,也同非遺傳承人進行了面對面的對話,不僅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感受到了非遺紙箋的獨特魅力。
非遺紙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價值,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紙箋制作技藝逐漸被遺忘和淡化。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我們第一站前往巢湖市博物館了解紙箋的生產、加工、發展等知識,參觀完博物館后,我深感博物館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保護者更是文化傳承的推廣者。通過大量的教育推廣活動,博物館可以有效地傳遞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從而使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得到有效地傳承。館中通過精心選擇、合理排列紙的種類來表述紙箋與現代紙的不同,從而更加生動且直觀地增加紙箋的可理解性,所以我們要利用好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作用,引傳統文化之泉,可潤今日創新之花。通過博物館我對紙箋有了初步認識,并了解到在巢湖市黃麓鎮有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掇英軒”。
圖為團隊成員在巢湖博物館學習紙箋加工技藝的相關知識。通訊員 陳浩楠 供圖
為了更好的了解并傳承紙箋加工技藝,我們同國家級“紙箋加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靖聯系來到了“掇英軒”參觀,“掇英軒”里設置了展覽和體驗區域,展覽區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紙箋作品和相關文化藝術品。我們可以欣賞到各種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紙箋作品,感受到紙箋藝術的獨特魅力。體驗區則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自體驗制作流沙箋與合歡扇。首先,我們學習了制作流沙箋的方法,老師向我們介紹說,流沙箋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品,它的制作過程需要細心和耐心。老師準備一種特制的膠狀液體,讓我們將顏料溶解在水中,再輕輕地將顏料點在液體表面,顏料自由擴散,形成獨一無二的花紋。
圖為非遺傳承人向同學們介紹紙箋的種類與制作流沙箋的注意事項。通訊員 陳浩楠 供圖
我在老師教的一招一式、一點一滴、一思一想中了解了流沙箋的前世今生,領略了流沙箋的獨特魅力,不禁使我聯想,在新月異的當今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紙文化似乎逐漸遠離我們的現代生活。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坐在桌前靜下心來書寫文字成為一種奢侈的享受,同時無紙化的氛圍也逐漸風靡。因此,重視紙文化,保護紙文化,發展紙文化是我們需要去做的。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看到了先人的智慧,也加深了我們小隊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我們暑期“三下鄉”對非遺的調研活動奠定了基礎。接下來,我們還學習制作了合歡扇,老師告訴我們之所以叫合歡扇是寓意團圓美滿、闔家幸福,中華文化中有很多像“合歡扇”一樣寄托著人們美好愿景的名稱,人們把他們的希望融進一個個物品。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習俗,更是一個地方的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珍寶,倘若無人傳承,對于后世將是一個遺憾。
圖為掇英軒老師幫助團隊成員解決在制作流沙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訊員 孫成成 供圖
在感受過制作這些傳統加工技藝后,大家發現這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手藝活,他需要很強的毅力。寒來暑往數十年如一日的重復這樣的工作,對我來說是難以堅持的,也不由的讓我感嘆傳承者的不易,本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底蘊。通過尋訪和體驗不同的非遺項目,我不僅學到了許多關于非遺文化的知識和技能,還明白了保護和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未來,我將積極參與各種關于非遺文化的活動和課程,不斷學習和體驗不同的非遺項目。同時,我也將努力傳播和宣傳非遺文化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我們一起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流傳下去。(通訊員 孫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