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大學子:品悟歷史,共賞國學
歷史長河,滔滔不絕,滾滾向前。筆墨紙硯,唐詩宋詞,熠熠生輝。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學文明薪火相傳,為華夏兒女留下了燦如星河的寶貴文化財富,從艱苦卓絕的歷史中我們汲取奮進力量,從言簡意賅的先人言行中我們汲取智慧結晶。由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學子們組成的“語同聲”社會實踐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支教形式參與到助推文化傳播的隊伍當中,致力于普通話的推廣并且傳頌國學經典、普通話,2022年的夏天,蟬聲響亮,陽光透徹,微風吹起少年們的發梢和衣角,也喚醒了一顆顆熾熱躁動的心。我們用國學經典、用普通話來走近那一雙雙明亮與純真的眼睛,用一代青春,感染另一代青春。青春正當時,我們在行動。
隊長張艷秋帶領學生誦讀《弟子規》、《百家姓》等傳統典籍,用朗朗的讀書聲打開心靈的窗戶,在學生心中播種下文化的種子,在一字一句、一言一行之中讓孩子們感悟國學的深厚底蘊與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張艷秋同學在講述課文背后的小故事的同時,引進其他歷史趣味小故事,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讓有些枯燥乏味的典籍更加生動形象,讓文字活起來,讓內容更加通俗易懂。“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這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一個讓梨的小舉動,更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與倫理道德規范的體現。張艷秋同學通過生動的舉例,讓孩子們明白這背后所蘊含的內容,也強調了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相信學生對國學經典的了解與認識會日漸加深,國學的種子終會破土而出,成長為能夠抵御風雨、屹立不倒的參天大樹,國學之基也會更加牢固。
在課堂上,隊員焦楚慧給孩子們帶來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宋代詩人蘇軾所寫的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經典之作。在上課之前,先請孩子們講述一下他們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樣子的并由此引題。隨后通過朗讀和吟誦,讓孩子們體會到詩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所描繪的那一幅烏云蔽日,白雨翻滾的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的畫面。對詩句進行詳細而深入的了解,體悟詩句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同時,引入情景教學法,選擇同學演繹出當時作者分別在雨前雨中雨后的心情狀態。穿梭千年,仿佛看到了蘇軾在望湖樓處飲酒,眺望遠方的場景。外面的雨點落下來了,也砸在蘇軾的心頭。風吹走的不僅僅是雨,還有心中的陰霾。古詩詞中包含的不僅僅是作者看到景色,還有開闊的胸懷。古詩詞傳承千年,千年不朽,詩詞中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仔細學習、品味。
隊員王聰用幾個趣味歷史故事讓同學們初步認識了夏朝的歷史。王聰在走進夏朝這個板塊當中,通過大禹治水的故事給大家介紹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采用疏導的辦法,最終化整為零,成功解決洪水問題。在夏的建立這個板塊當中,王聰同學給同學們介紹了禪讓制和世襲制這兩種不同的繼承制度,讓同學們對夏朝王位繼承制的轉變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提問到禹和他父親不同的治理方法給人什么樣的啟示時,同學們激情高漲,踴躍回答,有的說要創新,有的說要學會變通等等。這一個小小的故事卻帶給人如此之多的啟發,不得不感嘆先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在新時代的我們也要珍惜這一筆無價的精神思想財富。
“語同聲”社會實踐隊在總書記講話的啟迪之下,積極投身于鄉村教育實踐活動,投身于新時代的建設隊伍之中。隊員們主動進行支教活動,幫助更多鄉村孩童接受廣泛優質的教育。在鍛煉自己、增長才干的同時為我國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